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音乐中的应用分析
栏目:观察
作者:郑学才 覃莎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国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在发展历程中见证了历史兴衰,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民族情,其独特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文化特色助推着民族音乐不断绽放着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就民族音乐的起源而论,音乐素材往往来源于现实生活,各个民族将民族风貌和文化特色融到音乐创作中去,再借助本民族传统乐器,呈现出个性化的音乐。如今的民族音乐在创新的同时也在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地域风俗,呈现多元化态势。为了深入了解和创新民族音乐,创作者既需深入挖掘民族音乐的创作背景、深度了解相关的民族文化,具备一定的创作文化素养,还需掌握各种音乐曲式和音乐体裁的作曲技巧,尤其是和声、复调、曲式和配器这四部分,缺一不可。因为民族音乐的创作和纵深发展离不开作曲技术理论的有效应用。

  “和声”作为各声部有机结合的整体,在民族音乐创作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运用和声处理音乐有助于在相互整合的模式下科学地构造音乐结构,且不同和弦之间组合搭配所产生的音响效果也会将不同层次的情感予以丰富的表达。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是我国民族音乐中最为常见的音阶,创作者通常会采用三度和弦与非三度和弦重叠使用的和弦方式,因为这样会使和声效果听起来更加贴近审美习惯,但一般情况下古典和声多采用三度音程重叠。贺绿汀创作的《牧童短笛》,此曲的音高建立在五声调式上,基本调式为徵调,穿插于曲中的是宫调。和声部分依照宫音来进行构建,高音声部有时宫徵调式同步呈现,但整体上的编排如围绕宫音构建和声、二部对位织体等使得此曲结构凸显出西方音乐的特征。鉴于汉语语言在韵律、抑扬顿挫、温和表达、抒情等方面尤为重视,使得民族音乐大多呈现抒情、舒缓等特征,所以在配置和声时应选用弱进行,用副和弦代替正和弦(TSD),并在Ⅰ、Ⅵ、Ⅴ进行的基础上削弱和减轻其进行的轻度,促使和声效果基本统一于旋律韵味之中。除此之外,和弦的重复、省略音、附加音、功能倒置、复功能、随意和弦等都是运用基础和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作者要对这些基础理论熟悉并掌握,这样在创作民族音乐时对和声的使用才能得心应手,从而实现各个声部优美以及饱富情感特色的和声效果的产生。

  “复调”是由相关又有区别的两段或两段以上同步进行的声部组成,各声部之间相互独立又在整个音乐体系中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旋律不同时,在适当的节点表现音乐,突出复调的对比特征;旋律相同时,声部之间的交错融合,突出复调的模仿特征,这种复调对位法是创作者要掌握的基础方法。创作者通过复调既能展示心理变化和真实意图,还能增强作品本身的声部特点。另外,在复调的应用阶段应依照科学的规律对旋律和声部进行细微调整,丰富音乐的表现,增强乐曲的民族音乐气势,通过具有层次感的音乐表达出更丰满的情感和民族特色文化的可欣赏性。如古琴曲《高山流水》 (第十段),时值部分进行拉宽处理,营造出宽广、巍峨山峰之形象,低声部创作者运用了重复的手法,重复着“流水”主题,给人以奔流不息的流水状态。由此可见,对于创作者,更需深入生活实践,从中寻求创作灵感,立足于生活视角真实感受风俗习惯和地域文化,更具亲切感地激发听众产生情感共鸣。

  “曲式”作为整首音乐的框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为优秀民族音乐的创新提供基础保障。面对不同类型的民族音乐,创作时会选择不同的曲式,比如在一些小型民族音乐创作中会优先选择单一部曲式结构、单二部曲式结构、单三部曲式结构以及复三部曲式结构等,在一些大型民族音乐创作中会以回旋曲式、变奏曲式、奏鸣曲式、套曲曲式为主要选择。民族音乐的曲式既涵盖时间结构,又涵盖空间结构,应用时还需要遵循对比、重复、变奏这三大基本原则,创作者需深刻了解古代的单排体、变奏体、套曲体以及联曲体这些曲牌结构,以及现代的一部曲式、单多部曲式、变奏曲式以及套曲曲式,融会贯通,明确曲式结构在发展过程中的“统一性”特征,以便在创作过程中深刻掌握音乐结构的背景,依照音乐结构选取符合创作章法的最优曲式。如丁善德创作的《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共分为六段,每一段的变奏有自己的特色,整体上从速度变快、音乐动力与紧张度递增、音乐幅度逐步加大的严谨逻辑贯穿全曲,又体现着自由的气韵。可见,曲式技术在民族音乐中应用之时应追求结构整齐、逻辑严谨、和谐统一。

  配器在民族音乐中的地位不可撼动,在突出民族音乐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在我国,民族乐器种类繁多,音效效果各具特色,如古筝、琵琶、竹笛、唢呐、马头琴、葫芦丝等,不同的音色所传达出的情感也各不相同。结合当代的民族音乐来看,不少经典作品正是因为增添了乐器的辅助效果,最终被大众所熟知。例如,原作品为笛曲的《梅花三弄》,经改编,以古琴曲的形式流传,古琴质朴的音色、跌宕的节奏编排呈现出梅花柔美、凌霜傲雪、苍劲刚健的高尚品性,充分表现出此曲的高雅气质。除此之外,《梅花三弄》还被改编为琵琶独奏曲、古筝独奏曲、笛箫合奏曲等民乐合奏形式的多个演奏版本。因此,创作者在为民族乐曲配器时,选择不应局限于某一乐器,要深入了解配器的音色特点,开拓创新思维,尝试不同乐器音色组合,这样才能创作出让人耳目一新的乐曲版本,让配器技术继续为民族音乐的创新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民族音乐作为反映地域风情的特色化音乐,和声与复调技术在民族音乐创作过程中彰显着重要作用。创作者在应用和声和复调技术时要重视情感层面的表达,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创作,在曲式和配器技术的辅助下深化其应用效果,从而为情感表达方式增添更多的灵活性,让听众更深刻感受到民族音乐独有的魅力。

  (作者郑学才系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助理研究员,覃莎系崇左市江州区第一初级中学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