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意大理洞见光影视界
——2023第十届大理国际影会侧记
栏目:聚焦
作者:冉丹  来源:中国艺术报

洱海清 大理兴 谢文林 摄

  古人云:“乐土以居,佳山川以游,二者尝不能兼,唯大理得之。”今人语:“既然不快乐又不喜欢这里,不如一路向西去大理。”天成的生态美景、厚重的历史文化、多彩的民族风情……于摄影家而言,大理是时刻让人行在景中、走在画里、美在心田的“天然摄影棚”。9月1日至5日,第十届大理国际影会成功举办,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50个策展机构、879位国内摄影家、123位海外摄影家参展,10000余幅图片与诗画苍洱共交响。

  从胶片到数码,从黑白到彩色,从青涩少年到两鬓白发,2009年至今,影会秉承“影像看世界,典藏看大理”的理念,十届佳作华彩绽放,十四载耕耘硕果累累。本届影会以“艺术化、国际化、创新化、数字化、产业化”为目标,凸显“摄影节+博览会+器材精英荟+圆桌会”的“3+”模式特点,围绕“生活在别处——影像时代爱在大理”的主题,在大理古城和洱海沿线设八大展区,呈现金像奖得主作品展、历届影会精品展、业内名家邀请展、沉浸式展览植入影会、三座名城摄影PK赛等亮点活动,以及开展寻找最美婚旅拍摄地、科技小院助力乡村振兴、覆盖网红打卡地标、开展社群系列活动等特色活动,更加突出以摄影艺术聚焦新时代、记录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任务,强调摄影艺术的大众化普及和产业联动,关注由传统的观展看展活动延伸到人人可以参与的沉浸式艺术享受。

  在光影里感受世间万象

  步入垒翠园主展区,来自全国各地的经典作品——国内邀请展和专业画廊展在8000多平方米的白族建筑群中陈设,独具韵味。各家画廊带来艺术精品呈现出艺术家们的个性与理念,搭建起艺术家与藏家之间的沟通桥梁;“桂海游居”“从秩序到崇高”“永远的雷锋”“一条江,一群人,一座城”等主题展览,既涵盖观物取象的意境表达,又涉猎前沿的实验性探索。

  策展人释藤携手十位女摄影师带来联展“抵达”,以影像为媒介,用作品展现了有关身体、性别、文化传承以及观照内心、切入现实等方面的主题。在释藤看来,男性摄影师的视角宏大、粗犷,少有以自身为切入点,但女性摄影师很容易从自身出发抒发内心的情感。她说:“我策展的这十位女性摄影师来自全国各地,从60后到90后,年龄跨度很大,所处的人生状态也完全不同,每个人都个性鲜明,但她们镜头下恰恰展现出温情的、细腻的、美好的,又有点浪漫的统一。”当摄影师赋予影像意义,影像就有了生命,观众即可在光影里感受世间万象。

  在其他展区,展览设置更是丰富多彩。大理古城洪武路展区,设置国际邀请展和国内外院校展;大理摄影博物馆展区和中和书院展区,展出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奖作品和亚洲先锋摄影师获奖作品等;大理市博物馆展区,设置“魅力大理”——最美婚礼拍摄地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展;大理机场展区,设置“大美云南——大理历史文化名城之美”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展;大理理想邦展区,设置大型沉浸式艺术展“塞尚·四季”,并结合数字技术展示AI影像。此外,特别展出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摄影)获得者、现年94岁的张崇岫创作于抗美援朝时期和部分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军事摄影作品60余幅和采访视频。

传统与变迁 路德 摄

  用影像记录别样的田园牧歌

  洱海沿岸,远山如黛,稻花香溢,步履之间即是享受。直至大理湾桥古生村廊道,稻田里,古巷中,甚至大地上,都布起展览,将摄影艺术与自然风貌、人居环境融为一体。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考察调研,作出“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的殷殷嘱托。时至今日,鹭鸶穿梭、鸥鸭齐聚、水草飘摇,洱海水质连续3年被生态环境部评为优。在坚持生态优先、探路绿色发展的进程中,许多村民当起了湿地管护员、河道管理员、保洁员;越来越多的科研单位、科研人员扎根大理,以“面源污染解析与防控”“绿色转型与流域战略”等为研究课题正在渐次破题。大理的摄影师们将镜头对准平凡英雄,用影像记录别样的田园牧歌,展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憧憬与希望,构成了“乡土中国 古生情怀 把论文写在苍洱大地上——中国农业大学大理科技小院师生助力乡村振兴大型摄影展”联展、“保护洱海的人们”等展览。

  大理州摄协副主席赵渝从2022年3月起用相机记录科技小院的师生。“这些大学生有的是从农村走出去的,有的是从小没离开过大城市的,现在他们来到乡村,不喊苦不叫累,兢兢业业做着研究。”赵渝笑称自己也快成了半个农业专家:“当地的农民乡亲都很感激他们,在他们的努力下,农作物产量确实增收了。”今年5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的回信中,鼓励他们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正因为有这些人默默耕耘,从“一湖之治”到“流域之治”再到“生态之治”,大理以绿色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让摄影的内涵得以延伸

  摄影的力量在于,若以一种人文情怀洞察生活,总能找到各自的切入点;而影像展示使摄影师与观者形成一种思想观念的碰撞,将摄影的内涵得以延伸。在“内视·他观——有一种生活叫大理”联展中,参展的10位摄影师,将对儿时故乡的记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甚至借景生情的抒发,凝结成“乡愁”影像。策展人石明介绍,“内视”——本土摄影师自身的情感注入,“他观”——外域摄影师对大理的感知,这两种视角最终归结到一个主题——有一种生活叫大理。“故土难离”“他乡故知”是题中之义,是摄影师们各自对“故乡”的一种诠释。

  路德,一位在大理旅居8年的德国人。自初见云南,少数民族的多样性、民族文化的丰富性以及迅速发展的中国让他着迷。在大理的这几年,他亲身感受了绕三灵、接本主、火把节等民俗节庆盛况,访遍很多鲜有西方人涉足的村村角角,用镜头捕捉并记录了云南地区的文化生活,并推介给更广阔的世界。本以摄影为爱好的他,如今在当地摄影圈成了“大明星”,大家聊起和路德一起采风的趣事不禁感叹:“以前是路德跟着我们走,现在是我们跟着路德走。这位‘新大理人’已经完全和当地老百姓融为一体,比我们还亲。”

  中国独特的古代与现代融合同处的文化让路德痴迷,他不断在云南这片土地上热爱、行走、记录,便有了此次展出的《传统与变迁——一个外国人追寻大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组图。如今的摄影已不仅仅局限于技术、技巧的提升,更多是读懂图片背后的意义。石明说:“通过摄影这个媒介,怎样把物质属性的表象转换为一种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内涵的作品,传达出一种摄影师与观者间的沟通和对话,是对摄影师的检验。”

  展览期间,“摄影名家大讲堂”、“DIPE国际摄影节主席联盟”第四届圆桌会、中国影像收藏俱乐部第二届峰会等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影会的学术性和体验感,搭建起文旅跨界联动平台。随着闭幕式暨颁奖典礼上129项荣誉揭晓,多位艺术家向大理州博物馆捐赠摄影作品,本届影会圆满落幕。大理国际影会艺术总监鲍利辉以“展览规模大、展陈水平高、活动内容丰富”总结本届展览。今后的发展构想也早已在他心中萌发:一是关于摄影教育和年轻人的培养,未来将邀请国内外摄影界学者专家共同参与,进行创作教学,形成优势互补,共同探讨高校教育、社会教育、国际交流等话题;二是进一步推动影像收藏平台的完善,深耕影像产业化发展,做好闭环管理并延伸链条,引入专门的影像拍卖机构、博览会等;三是为大理婚拍旅拍机构创造更好的条件。

测量产量 赵渝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