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治理主题下的故事与深思
——读杨义堂长篇纪实文学新作《河道总督》
栏目:视线
作者:阎晶明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9年,我随全国政协调研组赴山东参观考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在济宁,杨义堂是大家都知道的文史专家,也是作家,所以专请他全程作为专业的解说,为我们介绍大运河的历史,尤其是山东济宁这一段,留下了很深印象。这一次又读到他的长篇纪实新作《河道总督》,非常厚重,特别值得祝贺。

  《河道总督》写了一位大禹之后,在历史上留下不朽功勋的人物潘季驯。对这样一位人物,今天的社会公众了解有限,但他的历史功绩值得大书特书。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潘季驯这个名字,而且把他和大禹并列在一起,从大禹治水到潘季驯治水,可见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杨义堂选择这样一位历史人物来创作纪实文学,有非常深刻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写一个500年前的历史人物,不只是把这个人物在历史上的功绩记录下来,更大的意义是对于今天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和价值。从黄河治理的角度看,这部作品对于潘季驯在智慧、方法、操作方面的描写,具有很强的现实价值,而且杨义堂也写到了,潘季驯的治水方法一直延续到了当代,在创新基础上有了新的使用,这都是这部作品给我们提供的重要启示。

  我也是在黄河边生长生活的,但晋陕峡谷的黄河在“直接获益”和“严重受害”上似乎都不突出。到了河南、山东黄河下游以后,黄河治理的任务、治理的频率非常高,因而出现了很多“治黄”的人物,也出现了很多“治黄”故事。去年,我们又随全国政协到河南、山东考察黄河治理情况,对黄河有了新的认识,对我们当代中国黄河的治理有了新的认识。这些成就都是从历史上延续过来的,包括潘季驯治河的历史经验和智慧。在作品当中,潘季驯为了治水,为了一方百姓的安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家对他极尽赞美,同时对他在治水方面的智慧与科学的方法,也给予了非常准确的、详尽的描写,因而这部作品具有多重的意义和价值。

  艺术效果上,《河道总督》故事性很强,借用了小说的笔法。对潘季驯的描写,不是站在故事梗概或者人物生平来平均式书写,而是以讲故事的方式写出了潘季驯的事迹,不是一般的人物传记,而是黄河治理主题下的考察、描写、叙述。

  (作者系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