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传承非遗是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重要举措。流传在桂西南边境地区左江流域的壮族天琴艺术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其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学、艺术学、历史学价值,而要挖掘其价值就要深入研究其弹唱使用的民间文献(用古壮字书写)的内容,这就使得对这些用古壮字书写的民间文献的翻译与出版传播显得很有必要。
传承宝贵精神财富,彰显民族文化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
非遗是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地方文脉的延续,为民族与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滋养。壮族天琴艺术民间文献,首先具有历史价值。其蕴含着古老的壮族稻作农业生产民俗、人生礼仪习俗、社会生活习俗等民俗生活文化信息。其以民间叙事诗的形式记录了壮族先民百折不挠、繁衍生息的历程以及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生存智慧,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次具有现实价值。壮族天琴艺术民间文献流传在中越边境地区,属于壮语南部方言区。在广西,目前壮语南部方言区民族古籍保护工作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而言还不及壮语北部方言区的工作,而且,壮族天琴艺术民间文献流传区域为边疆民族地区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此项工作具有巩固国家边境文化安全、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再次具有紧迫性。当下,乡村社会还能完整演唱、操持仪式、理解民间文献内容的民间天琴艺术传承人越来越少,而且大多年事已高,需要及时开展采录与整理工作,否则随着传承人的老去,损失将无法弥补。因此对壮族天琴艺术民间文献开展整体性的搜集整理与翻译、立体化出版传播显得尤为紧迫。
立足多学科视角挖掘,做强立体化出版传播
少数民族民间文献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与传播民族文化,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现代传媒语境下,要让少数民族民间文献成为新时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前提是要在翻译上多下功夫。壮族天琴艺术民间文献翻译成果应包含古壮字原文、拼音壮文、国际音标、汉语直译及意译、英文等多种文字,从而有利于促进中外民间文艺的交流与互鉴。
此外,要加强田野调查工作,对使用民间文献的仪式场景进行摄录,以影像的方式记录民间文献在民间仪式场景活态使用的情况并将影像资料与翻译好的民间文献一起出版发行,通过印刷对应二维码的形式在文献相应内容的位置标记影像资料,让读者通过扫书中二维码即可看到民间仪式场景的影像,从而得到更丰富的阅读体验和知识信息,同时也给不同专业、学科的研究者提供来自田野的研究材料。这种传统出版(纸质版图书)与现代出版(数字化出版)并行出版的方式,有利于将壮族天琴艺术民间文献立体化、活态化、数字化呈现,也有利于彰显其多学科价值,更有利于增强其传播力和影响力。
构建协同发力机制,形成多元一体格局
古籍工作部门、民间天琴艺术传承人、地方民俗文化精英,高校及科研机构学者、出版传媒专家,是壮族天琴艺术民间文献翻译与出版传播不可或缺的五股重要力量。要构建这五种力量协同发力的机制,汇聚人心、凝聚力量,各展所长、形成合力,方能把壮族天琴艺术民间文献的翻译与出版传播工作做好。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去年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古籍工作部门在古籍保护传承中的主导作用。在壮族天琴艺术民间文献翻译与出版传播工作中,古籍工作部门要履职尽责。一是要给予经费支持。以古籍整理项目立项的形式给予专项经费支持,把相关人员都集中到项目组来,定期召集项目组召开工作推进会,听取项目进展情况汇报,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项目组提供充分的财力、物力、人力保障。二是要组织交流研讨活动。如组织项目组和其他已经成功出版相关成果的古籍整理项目组开展交流研讨活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交流研讨活动有利于项目组开拓视野、借鉴经验、提升能力。
民间天琴艺术传承人是壮族天琴艺术民间文献的演唱者、民俗仪式的操持者、民俗文化信息的传递者。他们也要珍视作为民族文化传承人的荣誉,自觉保护民间文献,以热情奉献的精神为项目组演唱、讲述民间文献的内容,帮助项目组辨识民间文献中的古壮字。同时,还要积极收徒传艺,将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传承下去,实现技艺代际传承,使壮族天琴艺术呈现在地化、活态化传承,书面化、现代化传播相得益彰的良好态势。
地方民俗文化精英是当地能听懂民间天琴艺术传承人演唱,在其演唱语境下识别古壮字,并且能够初步将古壮字翻译成汉字,还能够协助高校及科研机构学者和民间天琴艺术传承人之间进行流畅沟通的联络人、介绍人。他们是壮族天琴艺术民间文献翻译与出版传播各方力量的连接点,要发挥好桥梁纽带、服务、参谋作用。目前,这方面的人才不多,基本都是本地政府部门、中小学退休人员,他们对包括壮族天琴艺术在内的本土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有着深厚的感情,也有一定的调查研究和较强的社交能力,而且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此项工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重视他们的作用。
高校及科研机构学者则要在民间天琴艺术传承人、地方民俗文化精英的协助下承担文献中古壮字的拼音壮文、国际音标、汉语直译及意译、英文的翻译与标注工作。他们还应组建由高校相关专业学生组成的田野调查团队,负责壮族天琴艺术田野影像摄录、剪辑和后期制作,最终形成影像制品。此外,他们还要对壮族天琴艺术民间文献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标识、文化精髓等方面进行挖掘与阐述,以彰显翻译与出版传播工作的重要意义。
出版传媒专家主要是在全面考察壮族天琴艺术民间文献内容的基础上评估其出版与传播价值,并根据文献的特点做好出版选题策划,申报相关出版基金项目,争取获得出版经费资助。要配齐配强编校队伍,与古籍工作部门技术人员共同对民间文献进行影印处理,为壮族天琴艺术民间文献影印译注本的数字化、高品位、高质量出版传播奠定坚实的人员和技术基础。出版后,出版社还要以召开新书发布会、参加书展、评奖等方式,多渠道宣传、推介出版成果,使古老的壮族天琴艺术民间文献以全新的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得包括少数民族民间文献在内的古籍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左江流域壮族天琴艺术民间文献数量较多、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关注,并认真做好翻译与出版传播工作。
(作者系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学科研究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