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新歌
——西藏布面重彩艺术风格特色浅析
栏目:视线
作者:孙琳  来源:中国艺术报

先写作业(布面重彩) 2016年 韩书力 中国美术馆藏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新时期内地美术工作者进藏热潮,西藏主题逐步成为中国美术史中重要的表现题材之一。叶星生、韩书力、余友心、翟跃飞等一批内地画家扎根西藏多年,在与藏族青年画家的交流学习中,艺术家逐步将工笔重彩与西藏唐卡、壁画艺术相融合,同时吸收西方现代绘画元素,形成具有西藏本土民族特色的现代绘画新样式——西藏布面重彩艺术。西藏布面重彩艺术创作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注重对民族文化自身价值的传达与研究,体现了艺术家们在继承民族传统艺术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方面的探求。

  传统艺术形式的继承与拓展

  “重彩画”即矿物颜色与胶混合后绘制的中国画。西藏布面重彩艺术以传统工笔重彩艺术为依托,但由于西藏气候条件影响,宣纸易脆化,在唐卡绘画的启发下,“布面重彩画派”的艺术家们在创作时多选用亚麻布和纯棉布或帆布作画,以浓茶水涂抹做底色。在颜料选择方面,画家不断尝试拓展工笔重彩画的语言形式,除常规的中国画颜料以外,画家根据艺术追求的不同,将植物、矿物质颜料和油画丙烯颜料相互混合,形成特殊的肌理质感。

  但与传统工笔重彩倾向于清新典雅的用色风格不同,西藏布面重彩画偏好明快的色彩,画面巧妙使用色差对比,构成色调反差,形成艺术视觉冲击力,同时使用纯度和明度都相近的颜色进行搭配,通过色块面积的大小来实现画面整体颜色基调的和谐。如叶星生的《赛牦牛》、韩书力的《高原祥云——和平解放西藏》《先写作业》等作品,在绘画语言、艺术技巧等方面吸收工笔重彩追求神韵生动的审美要求,用线舒缓细长极具韵味,用色庄重、浓艳却不媚俗,通过线性结构语言、布白造势等手段达到造化与心灵的契合。

  西藏本土艺术的借鉴和延伸

  西藏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在多重文化的交汇影响下形成具有高原特色的民族艺术,其中以藏传佛教唐卡和寺院壁画独树一帜。西藏唐卡艺术融合中国传统儒、道、释文化及印度、尼泊尔、犍陀罗、波斯、于阗等佛教文化和本民族传统文化,内容涵盖了宗教、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实现了宗教教化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西藏唐卡绘画于后弘期得到迅速发展,出现“齐吾岗巴画派”“勉唐画派”“钦孜画派”“噶玛嘎孜画派”“勉萨画派”等绘画流派,各画派在保持总体风格的基础上,润物细无声地借鉴各种绘画技巧。“齐吾岗巴画派”在借鉴尼泊尔画派风格基础上继承吐蕃分治时期卫藏地区绘画特点;“勉唐画派”尚“文”,善绘菩萨、度母等形象,注重线条运用,色彩艳丽又不失沉稳;“钦孜画派”尚“武”,善画忿怒相,色彩沉着饱满,善用对比色;“噶玛嘎孜画派”将中国传统界画和青绿山水技法融入唐卡绘画,偏重青绿工笔重彩之风;“勉萨画派”以《量度经》作为绘画制作的“标准样式”,使唐卡创作更具有民众性。

  “布面重彩画派”艺术家们将工笔重彩与藏族传统文化联结,以西藏人民社会文化生活为载体,通过考察采风等形式汲取藏族传统民间艺术的营养,呈现对藏族文化的领悟和对其现实生活状态的思考。计美赤列、巴玛扎西、嘎德、边巴、德珍等一批在现代教育体系下培养出的艺术家以西藏文化为本体,不断实践西藏当代绘画的语言探索,使画面极具鲜明的西藏艺术基因和浓厚的民族特色。画面不再恪守造像量度要求,但在材料技法、图式造型和审美欣赏等方面仍保留了唐卡绘画内在基因,以展现生命活力的艺术追求取代严谨缜密的宗教秩序,既继承了传统唐卡作品的细致精练,又对其繁密的构图形式进行修改,更加体现艺术家的本我追求,是从民间和传统中走出来的现代美术样式。通过韩书力创作的《邦锦美朵》《新五佛五智系列》《节日》、德珍的《牦牛》《鱼》等作品可窥一斑。画面在中国传统工笔线描基础上加以变革,将传统工笔绘画与西藏本土艺术有机契合,在借鉴西藏民间和宗教美术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将严格规整的宗教符号体系和理性的构图形式进行“变体”,转变为注重艺术本体和社会生活的艺术追求,体现艺术家对西藏艺术观和宗教观的理解体悟。

牦牛(布面重彩) 2012年 德珍 中国美术馆藏

  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中国文化具有统一性、多元性和互补性的特点。明清以降,西方写实绘画逐步融入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绘画审美趣味之中。与此同时,随着汉藏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西藏绘画艺术逐步融入西方写实艺术和摄影技术因素,如德格藏族木版佛画就吸收了汉传佛教艺术和西方艺术。此外,西藏绘画中对于上师大德的描绘逐步摆脱了神圣化的束缚,在保留形象化的风格特点的基础上开始表现真实生活。在全球化背景下,现当代艺术进入多元化的发展形势,“布面重彩画派”的艺术家们在跨文化的实践拓展中不断融合多种技法和艺术语言,以开阔的视野重新回溯民族文化,在“本土艺术”回归的追求下,着眼于城市化带来的切实感受,体现了对现代文化冲击进行的反思,并通过寻找民族文化精神以获得精神寄托。

  西藏布面重彩艺术在融合传统工笔重彩以及水墨画的基础上,借鉴西藏唐卡、壁画等艺术形式,同时吸收具有时代特征的现当代审美艺术形式。画面中体现出“人本主义”精神,既是对西藏当代社会发展变化的回应,又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作品创作手法自由多样,将艺术家对于西藏民族文化的理解自觉地流露于视觉表达上,既有表现现实生活的,也有表现纯粹的自我感受和思索的。画面构图疏密有致,色彩丰富和谐,在运用传统西藏民族艺术文化符号基础上超越宗教意识范畴,突破材料和技术手段的局限,吸收现代色彩及绘画材料的优势,尝试将西方构图形式与藏传唐卡中极具民族韵味的装饰图案相结合,以丰富的色彩和肌理,交织出全新的视觉张力,拓展了中国绘画的审美样式。

  巴玛扎西的《布谷》《黄昏的牧场》以不同的艺术手法和视角表述西藏传统农牧生活。他以藏族传统的文化和习俗为其创作的素材,藏传佛教传统的佛教图式、古寺壁画斑驳的色彩样式,以及藏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活动在他的画面中交相呼应,营造出古拙厚重、极具民族意蕴的审美特征。计美赤列的作品多聚焦西藏人民的日常生活,他创作的《太阳与月亮》《古寺》《北京—拉萨》等作品,以浪漫的手法展现西藏新时期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和西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西藏布面重彩艺术呈现了我国现当代美术在民族视觉表现上的跨文化实践,既反映了新时代进程中西藏人民生活的真情实景,又体现艺术家们全身心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西藏布面重彩艺术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场酣畅醇厚的艺术盛宴,更是对中国文化认同和自信的体现。

(作者系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