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一高
  来源:中国艺术报

天下一高

——写在“高山仰止——纪念高二适诞辰120周年书法展”举办之际

吴为山(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

开幕式现场

  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美术馆的老专家老艺术家的回信指出:“新征程上,希望中国美术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人民至上办馆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努力打造新时代人民群众欣赏美术佳作、提升文化素养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艺术殿堂,为繁荣发展中国美术事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更大贡献。”这为新时代的中国美术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天,在中共江苏省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多家单位联合主办的“高山仰止——纪念高二适诞辰120周年书法展”,“活化”典藏高二适先生作品,对先生的学术成就、文化价值与艺术创作进行全方位展示,这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的积极响应。

  历史上评价一位文化大师,关键是看作品。高二适先生是为这个世界留下宝贵精神财富的人。中央文史研究馆原馆长章士钊先生致毛泽东主席信中有:“兹有江南高生二适,巍然一硕书也。”基于“高生”“硕书”这两点,章士钊赞高二适为“天下一高”。现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先生评价高二适:“高先生的诗词,融杜甫的沉郁、刘禹锡的坚毅、柳宗元的简朴于一体,其诗文一体,以诗词为基础,同时展现了其书法的独特魅力。”在1965年震动文坛的“兰亭论辨”中,高二适与郭沫若同在“学术乃天下之公器”的天平上,名扬天下。于右任称赞高二适以诗书为生命,马一浮等名士书家赞其“真气苍茫外”“物变今犹大”,刘海粟从笔法的精极,陆俨少由书字的遒美,深刻而精确地评述了高二适先生书法艺术的美学特质,冯其庸则书赞“草圣平生”。

刘桢公诗一首 41cm×39cm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高二适 中国美术馆藏

  人生朝露,艺术千秋。1977年高二适先生仙逝,但人们一直铭记着他的诗文、书法与他的人品。1979年“高二适先生书法诗文墨迹展览”首次在南京莫愁湖公园举办。1987年3月10日,“高二适遗作展”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我现场目睹了林散之、萧娴、武中奇、亚明等老先生很早就来到展厅。我推着坐着轮椅的九十几岁高龄的林散之先生,他一件一件作品仔细端详,当场写下了“矫矫不群,砍砍大树……不负千秋,风流独步”的诗篇。这“独步”道出了高先生的独立人格、独到见解、独特风格,道出了高先生在文化史、书法史上的地位,也道出了两位风雨窗前相对纵论的诤友的相知。40年过去,从林老眼神中流露出的对高老的文化深情,和见字如见人的悲欣之光,深深映入我的心灵。1992年,林老的长子林昌午先生曾将林老手书《赞高老的十八首诗歌》长卷赠予我。沈鹏先生见之,诗兴所至,题写下:“二位高贤,雅谈之真切,今世尤稀”“高山与流水,伯牙共子期”“二老砺艺文,双峰一扶持”。这“双峰”是沈先生对耸立于江苏大地而彪炳中华书坛的精神丰碑由衷的赞礼。“哲人其未远,斯文永在斯。”2015年,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适吾所适——高二适遗墨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再次让人们重温经典。近年来,随着高二适书法在上海、西安、洛阳等地的巡展,高先生的艺术逐步为今人所认识。

  与此同时,高二适学术研究也取得重大突破。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将华东师范大学《近现代学术思想史中的高二适研究》立项;相关研究《高二适先生年谱》《高二适研究》《高二适评传》《永远的高二适》相继出版发行;曹阳撰写的专著《高二适研究》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国家艺术基金将南京财经大学《回望“兰亭论辨”——高二适与新中国江苏书学文脉研究展》立项;俄罗斯国家美术馆以俄文介绍高二适的狂草,凸显中国书法的抽象之美;由中国文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的《百年巨匠·高二适》已经拍摄制作完毕。高二适研究成为不少院校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的开题。今天以南京高二适纪念馆和泰州高二适纪念馆两馆为研究展示中心,发挥了弘扬传统、激励创新的时代价值。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江苏省美术馆对高二适先生收藏研究的新进展,更看到了江苏书法界和中国书法家协会对高老人品学术艺术的弘扬。

  高二适先生一生治学,爱文化如生命,其根本在于他的家国情怀。他常以“东台高二适”落款,念念不忘家乡。在他存世的诗稿中,有“灼灼繁英玄武湖”“焦山横裁大江东”“一声肠断溱湖水,何事将归不问家”。伴随经历,诗字言志,文思浩荡,书风昂扬,国家与民族溶入其血液与灵魂中。他跌宕峥嵘的诗书与民族文化的心路共振,因此他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将激荡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洪流中……

  今天,我们研究、学习高二适先生,重在了解理解他精研传统、融百法而得其法的创新创造精神;通过其高昂而内蕴深厚的书风,理解人文学养与书法艺术的关系。我们研究、学习高二适先生,贵在从他的书论以及在对法帖的批注中,了解理解他对书史流变、书体书风的嬗变之研究,为后世提供了新的审美意象,从而从书法本体构建书法美学体系。我们研究、学习高二适先生,更在于新时代传承与发展坚持中华文化立场,构建中国精神,树立中国价值,形成中国力量,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守正创新,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我们赶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的新时代,人杰地灵的江苏,人文荟萃的南京,在党的二十大春风普沐下,一定更加辉煌。

马一浮赠二适先生诗扇面

林散之致高二适手札“新橘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