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蹄痕
栏目:文化行走
作者:李炳银  来源:中国艺术报

  河南省南阳市所辖的邓州市,是一个古老的地方。

  公元前2048年,夏帝仲康封子建立邓国。于是乎,有人就以为邓姓是以国为姓。其实在此建国之前,相传在黄帝战蚩尤的时候,已经有邓姓的“邓林”“邓墟”“邓伯温”部落存在并参战。邓姓在前,邓国在后。可人们却总以为邓姓因国得姓,这实际是个误会。但邓姓是因国遭难,因国离散,倒是真实的不幸。邓国因后来在春秋战国时被楚文王于公元前687年及10年后再次攻打而灭亡了。国破山河碎,邓姓鸟兽散,各寻自己的生路与活路。据统计,至今700多万邓姓人,还都分散于世界各地。

  邓姓散了,但邓姓人曾经生活的这块土地还在。物质不灭,生命长在,邓州亦在。这块土地还坚强韧性地活着,而且历来是沃野粮仓,人杰故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公元12年的统一战争中,得到很多文臣武将相助。儿子明帝刘庄继位后,为感念追思众功臣,最后确定与神话传说的天庭二十八星宿对应,选出二十八位功臣,为之画像并置于南宫云台阁。在“云台二十八宿”中,有贾复、岑彭、刘隆、马成、杜茂,邓州人占了5位。隋开皇三年(583年)置邓州后,因为这里是南北交通要道,“三省雄关”,南北交流碰撞前沿,故被视为“望郡”“上郡”。北宋宰相赵普、寇准,参知政事范仲淹等20多位重臣,都曾镇守邓州。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韩愈、刘禹锡、欧阳修等诗才巨匠都先后到过这里。邓州曾孕育了21名宰相、3位状元、78名进士,更有张仲景这样的“医圣”人物,还有被赞为“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的张巡、铁铉,“以一柱而支半壁”的王坚,“上不欺君、下不欺民、中不欺良心”的贾黯等等先贤名士。可以说,古今名人荟萃,让人对邓州这块土地产生敬慕和神往。

  癸卯花开之时,我来到了邓州。闻香识面,马行留痕。

  邓州这个风韵古老,且文化历史内容深厚的土地,田野平畴,国土面积2369平方公里,人口185万,实在是个丰饶的地方。这里的市容整洁开阔,鲜花绿植遍地,空气清新,行人从容而自信。我们访问的第一个地方,是花洲书院,这是北宋忠臣范仲淹知邓州时亲自创办的书院。近千年来,这里书香不断,人才辈出,是邓州重要的文化遗迹。最为令人兴趣盎然的事是,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约请,在这里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想当年,范仲淹经历庆历新政的失败,请知邓州。曾经发展生产、富国强兵、解救民生疾苦的愿望还顽强地在胸中燃烧。来到邓州,除尽心知州事务之外,他还希望开办书院,为国家孕育良才,继续追求和实践自己的强国梦想。但面对政见难伸、无权涉及国政的局面,只好将心思愿望期冀于天下众人。《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因为自身的经历学识和济世精神而结晶的思想,是一种循道承负的辩证“忧乐精神”,很能够体现一个知识分子的自觉担当和责任选择。范仲淹的“忧乐”观念一出,从此“忧乐”的思想形成了定则,成为了人们良知的一种思想精神基础和行动指引。这样包含整治天下、救护民生的思想结晶,应该是一种立身入世的根本态度。产生这样伟大思想的花洲书院,规模并不大,但精致锦绣。在明丽的阳光照耀下,白墙乌瓦,堂明几净。泮水安坐,处绿宁静,给人十分安谧的深刻印象。书院的“春风堂”,只是个三间开的庭堂,可在这里却诞生了《岳阳楼记》这样饱含深情、心思畅达、文采精美的高妙文章,实在是不同凡响。如今在庭堂的大门两侧,有明朝董其昌的对联“劝天下之学,育天下之才”,非常切合范仲淹大作的意旨。范仲淹在邓州,“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带领百姓凿井抗旱,劝扶农桑,除恶扬善,政简刑清,成就了“庭中无事吏归早,野外有歌民意丰”的安居愉快局面。所以在范仲淹离开邓州后,人们感其恩,在百花洲畔毗邻书院修生祠纪念他。

  到了邓州,医圣张仲景的影响传说自然多多。这位邓州人,以自己的良善及艰难修行,对中医学作出巨大贡献。张仲景自幼为袪除伤寒病,立志学医的善念和行动,以及最后著述《伤寒杂病》(后被人们整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一直是中国中医药界的宝藏。张仲景发展并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这种认识论和方法论结合表达的贡献,无出其二。在邓州的穰东镇张寨村,有“医圣张仲景故居”石碑,邓州市内有张仲景纪念馆等,邓州市文联主席闫俊玲还正在书写《医圣传奇》的著作。这些都是令人敬仰和欣慰的事。

  关于张仲景对中医学的贡献,因其丰富而很难道尽。但有关张仲景是最早制作“扁食”(即如今遍布各地的饺子)的传说却十分有趣。相传,当时每到冬季,天寒地冻,人们的耳朵多被冻烂。为了解除民瘼,张仲景就让人在街边搭起医棚,将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进锅里蒸煮,给冻烂耳朵的人们喝,称之为“祛寒汤”。然后,再将一些熬汤的羊肉和药材剁碎,用面皮包裹煮熟,给前来求药的人们食用。当时称这种用面皮包了羊肉和中药材的吃食叫“娇耳”,后又因其形状称为“扁食” 。如今许多地方,还称饺子为“扁食”。邓州本地,如今还有民谣:“冬至不端扁食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中医的食疗之法实在神妙,因张仲景,国人身福口福多多。

  今天的邓州,有一个民间社团组织,叫“编外雷锋团”。1960年8月入伍的560名邓州籍战士,成为雷锋的战友。雷锋的牺牲,令他们惋惜。1964年后,这些战友陆续退伍复员后,为了继承发扬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活动而自己成立了“编外雷锋团”,并经相关部门批准。“编外雷锋团”的人们,非常珍惜曾经是雷锋战友的这个身份,说:“咱得像雷锋那样,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党把咱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这些“编外雷锋团”的战友们,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为社会奉献,倡扬雷锋精神,做各样的好事,救助贫困,捐献衣物,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并出现了很多先进人物,受到地方和国家表彰,被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这或许可以说是践行雷锋精神、落实“忧乐”行动的很好体现,让邓州表现出个性和崇高。

  邓州还有南水北调的“渠首精神”;有被两次写入中央文件、给予倡导的“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等。这些富有个性的精神现象,如今还在生发成长,只有走得更近方能见识其中的奥妙。邓州的丰富,令人目不暇接。在这个花季时日,我见识了邓州的一个侧面,收获满满,心也像花一般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