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 榫卯合力
作者:胡薇  来源:中国艺术报

  现实题材、真人真事的原型和素材,对于一部歌剧的创作来说,全方位考验着主创们对题材的把控、对真实与艺术平衡点的考量、对素材本身选取和提炼的能力,涉及创作视野、格局乃至主创团队的整体创作能力等方方面面。原创歌剧《鸾峰桥》的主创团队独辟蹊径地根据创作的核心指向来选取、提炼素材,大胆地将时任地委书记化为了全剧隐形的主人公——从未出场却时刻影响着现场的每时每刻、每个人物以及他们的情感、思绪甚至行动,从而完成了一次对其精神剪影式的角色塑造。

  主创团队力图以一种近似精神蒙太奇式的交替切换,通过不在场人物对在场人物的影响——以他所带给基层干部和村民们的诸多影响,来塑造和表现这位隐形主人公的“精神剪影”。而这一形象的外化、塑造、延展和传递,都是通过现场的基层干部大周的行动与村民们的互动、诉说以及评价来完成的。

  大幕拉开,大周作为思想的传达者、政策的执行者,成为隐形主人公之于现场的投射、镜像,他的言行推动着剧情,并与隐形主人公的塑造相辅相成;同时,为了更好地突出隐形主人公对于现场事件、人物行动等的影响,加强了独唱、重唱、合唱等各部分的内容与全剧剧情的紧密联系。隐形主人公的影响及其所带来的大周的行动和改变,又推动着村民们的行动,他们在互动和呼应中又形成新的行动,不断影响着人物的内心;人物内心与情感的波动,也必然带来人物关系的变化,导致情境的迭代——人物产生新的行动、造成新的事件,进而与其他戏剧要素一起营造出新的情境,如此往复、波波相连。随着不断延展,最终都聚合、统一到主线,彻底实现由不在场人物主导、影响在场人物及事件的强大气场。这也是从人物的行动来反观其动机与意志的一种戏剧手段的实现。

  这样的创作方法不仅有赖于创作团队整体强大的凝聚力和综合实力,还需要每个环节和创作部门的密切配合,以及场上其他人物在外在行动与精神内涵上的各种映衬和对比。

  从现场演出的效果来看,全剧的音乐创作与戏本身贴合严密,不仅能够突出情感表达并将最终的落点置于人物的情感点上,完美实现了与人物情感的融合,既有力量感又体现着格局和品位。独唱、对唱、重唱对于人物音乐形象的塑造辨识度较高,与戏剧情节的推进紧密对接,有效地突出了戏剧结构中的重要节点;合唱的段落也颇富戏剧性,烘托氛围的同时还进入了戏剧结构参与剧情的推进,有利于主线的加强,为舞台场面增添了更为立体的戏剧效果,有利于整体情境的展现。音乐让剧中的每个角色、每组人物都烙印着自身特定的属性,并通过几位主演真挚自然的表演和强劲的声乐表现力完美展现。

  全剧对于浓郁的地域风格的展现也十分出彩。创作并未回避现实问题,反而借助表现事件和人物的改变,来彰显下党乡前后变化的巨大和不易。剧情在开场直抵矛盾核心之后,就不断地进行着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反转,以此来避免叙事的板结和停滞,同时也带来了动态的人物情感关系及其相应的反应与变化,自然勾连起前后情节,推动场面的深入、外化人物内在情感表达乃至人物关系的诸多变化。

  此外,主创还善于设计和借助道具来传递重要信息、表达复杂的情感:大的方面,如紧紧围绕着鸾峰桥,赋予其多重的功能与含义——从开始的叹息之桥勾连今昔,到最后变成的回归之桥、幸福之桥,承载着全剧的思想内涵,也象征了民众团结一心所能产生的巨大力量。而在小的方面,如在细节的体现上,则常常能够即使只借助“一碗米糕”,就能充分体现出人物微妙的心理和情谊;而大周举起的火把,则明显带有以火种点燃民众心中火种、以滴水穿石的锲而不舍来达成“久久为功”的意味。

  主创团队努力运用各种方法和舞台语汇,保持着创作主旨的强势贯穿和整体线索的完整统一,各创作部门配合完美。如舞美设计遵循了整体上的简洁,借助鸾峰桥榫卯构件的拆解、分合,以局部代替整体的呈现方式来表现鸾峰桥的内外场景;导演在舞台呈现上对于灯光、多媒体等诸多元素的运用,突出了歌剧化舞台语汇。多种舞台处理方式、歌剧艺术手法与现实共舞,为观众献上了一部书写脱贫攻坚的、具有丰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现实题材原创歌剧。

  当然,全剧在创作探索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以及一些尚待细化和深入展开的段落,比如大周的行动线间或有一些断裂,如果可以让他的人物心灵轨迹、行动轨迹再清晰一些,无疑可以更好地凸显、映衬地委书记的思想和各种举措的执行情况及其是如何在民众间落地生根、影响深化的。

  歌剧《鸾峰桥》在剧本创作中对于素材的选取和提炼,以及在舞台呈现过程中对于歌剧艺术自身感染力和表现力的充分把控,涵盖剧本、音乐、舞美、表导演等创作环节将素材从生活到舞台的转化过程,从真实原型化为戏剧人物的塑造、作品内涵的艺术性表达等方面,主创团队遵循着由《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等剧所开创的中国新歌剧独特的创作发展道路,继承着中国新歌剧艺术创作扎根生活、关注现实的优秀传统,合力在这部现实题材歌剧的创作中,又进行了一次颇有价值的艺术探索。

(胡薇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