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田野里的百草园搬进儿童戏剧的殿堂”
栏目:专访
作者:本报记者 乔燕冰  来源:中国艺术报

“将田野里的百草园搬进儿童戏剧的殿堂”

  ——专访中国儿艺院长、“‘绽放·启航’儿童青少年舞台艺术作品孵化计划”总策划人冯俐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以下简称“中国儿艺”)的微信公众号中,持续有规律地推送着从去年11月开启的首届“‘绽放·启航’儿童青少年舞台艺术作品孵化计划”(以下简称“孵化计划”)成果作品的精彩剧评,其中有戏剧精彩瞬间的定格,更有戏剧思考的延展。“孵化计划”成果的12部作品不仅线下展演,还完成了两个周末共20小时的线上演播,总观看量达1317.3万。活动期间,还举办了戏剧工作坊、艺术沙龙、名师讲堂、专家研讨会……儿童剧的创作、欣赏、认知、理解等都藉此不断拓展。在“孵化计划”宣传册扉页上的总策划人寄语中,中国儿艺院长冯俐这样写道:“一朵《马兰花》开了/一艘《宝船》来了/新中国的儿童青少年戏剧事业/从此绽放、启航……面对三亿多‘赏花宝贝’和‘小船长’/我们想让这花园长出更多美丽的奇花异草/我们想让原有的航线变得更加四面八方/于是我们打开大门/建造一座孵化戏剧梦想的魔方/邀更多爱孩子的艺术家走进来/跟我们一起成长/奔跑着绽放/奔跑着启航……”诗意的心语充满着中国儿童戏剧“国家队”及其领军人的戏剧情怀和使命担当,也让人想更进一步了解这一计划的初衷和期望。

  中国艺术报:首届“孵化计划”被誉为儿童剧创作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实践,您最初为何要策划这一“大动作”?

  冯俐:“孵化计划”是中国儿艺创作工作的一次全新开拓。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探索儿童青少年戏剧的更多可能性,发掘、培育更多不同风格样式的作品,为文旅融合、公共文化服务、戏剧教育等新的领域提供更丰富、更适配的文化产品,为中国儿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为中国的儿童青少年戏剧事业储备能量,为有思想、有情怀的艺术灵感提供孕育、绽放的土壤。

  作为国家院团,我们有责任登高一呼,在最醒目的地方搭建这样一个平台,让更多人看到儿童青少年戏剧,从而吸引更多有志于儿童青少年戏剧事业的各艺术专业,乃至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加入进来,让这座戏剧的殿堂,进一步成为作品和人才层出不穷的温室和暖房。

  中国艺术报:“孵化计划”最初预设的是怎样的创作期待和目标受众?

  冯俐:全国有3亿多儿童青少年,需要大量的优秀儿童戏剧作品为他们提供服务。我们现有的国有院团,无论是“国家队”还是地方院团,其生产力仍然是有限的。2014年以来,中国儿艺最高产时1年创作5部戏,这个量对于一个剧院来说已经算是饱和了,但好像还是远远不够,仅是我们驻场演出的“忠粉”们都总在盼着有新戏。在作品类型上,这些年儿艺一直在追求“一戏一格”,几乎每一部作品的创作,从创意开始就是奔着“攀高峰”去的。追求高峰之作是国家剧院的主责和主业,但我也越来越意识到,面对不同演出需求,我们还需要更多的作品、更多的样式,比如,更轻盈的、更偏重趣味性的、更开放一些的、对演出场地要求更少的、参演人员更精干的等,但这样的作品我们目前还没有更多精力去做更多。因此我们想打开这个渠道,建设这个平台,让更多人通过这个活动有机会参与到儿童青少年戏剧的创作中来,也容纳更多奇思妙想、更多表现形式、更多主题关切、更多个性特长。还包括容纳一些暂时不够完美、不够成熟的作品,因为所有的种子都需要成长,只要它充满情感和生命的能量就值得静待花开。

  中国艺术报:“孵化计划”是否也能成为中国儿艺创作队伍建设的一种拓展?

  冯俐:我们的创作演出队伍如何在现有体制编制基础上产生更大的生产力,从而能够以更多的方式服务更多的孩子,是我们一直思考和寻求突破的课题,这也是“孵化计划”要探索的一个方面。中国儿艺只有六七十位演员,一年演出600多场,演出场次已达“天花板”。如果通过孵化可以获得更多作品,同时还可以获得以更灵活方式完成演出的演员,我们的队伍是不是一下子就扩大了呢?有业内专家评价“绽放·启航”是真正的“一站式”,不仅孵化创意,而且是可以做到直接“公演式竞演”。当然,我们的孵化也是持续的,从最初的15分钟创意视频被选中后,我们就一路追踪、扶持。在竞演之后,我们还会继续对每个作品提出要求,不断对其进行打磨提升。同时,我们也将他们的作品在一些特定的层面上,纳入我们的演出计划。也许,一年之后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演出场次和剧目都有增长。

  中国艺术报:中国儿艺也在以此践行国家院团的引领作用。

  冯俐:对,引领作用包括作品和人才两方面。这次参与进来的这些创作队伍,专门做儿童剧的还比较少,但他们的兴趣和热情是真实而饱满的。国外很多儿童剧创作队伍往往是小型的,有很多夫妻档、好朋友档,通常是关系密切的几个人的合作。他们有兴趣去做一种具有自己个性、能够发挥各自特长的创作,比如某种“偶”的制作和操作,比如某种乐器为主的创作,再比如某种基于身体表达的形式多样的儿童戏剧作品。这种作品类型通常不是事先设计出来的,而是基于每个创作者的特点自然生发出来的。如果把这个机会交给全社会有志于儿童青少年戏剧事业的人,无法想象创作成果能丰富到什么程度。

  另一方面,当下中国儿艺面对的服务需求特别大且非常广泛。除了传统的剧场演出之外,还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儿童戏剧教育和乡村儿童戏剧服务等很多方面。如果手上空空、没有作品,就无法回应这种呼唤。我们需要有足够的、适配的作品。这次“孵化计划”的完成,让我们看到我们可以更多更好地满足孩子需求的可能性。

  中国艺术报:“孵化计划”成果展演的12部剧可谓风格各异、各具特色,可见收获颇丰。

  冯俐:这次孵化只有29天,这其实是一个有点“不讲道理”的时间,需要参与的人有足够的积累和热情,才能在29天之内拿出来一个15分钟的“小种子”。而且这次我们是通过视频选拔,这个阶段比剧本更进一步。29天时间里居然有全国20座城市的120位创作者提交了88部作品,我们从中遴选出12个戏剧片段,按我们的要求孵化出45分钟的全新儿童剧,并以竞演的形式与观众见面。也许,我们用中国儿艺的艺术标准来衡量,可能很多作品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但这是允许的,因为孵化本身需要给它们成长时间。这次孵化活动犹如打开大门走向田野,田野中有各种奇花异草,它们可能很微小,但都非常有个性——我们看到走到这个平台上的年轻人是在以自己的感觉去做他们认为可以给孩子看的创作。如果说国家剧院及作品是殿堂里的牡丹、芍药,那么“绽放·启航”就是将田野里的百草园搬进殿堂,并希望这些奇花异草能够在这里成长得更好。它们既是中国儿艺的,又是他们自己的。

  中国儿艺作为行业的领军者,这些年始终在发挥示范性,作为会长单位带领中国儿童戏剧研究会的几十家国有儿童剧院及不同体制的儿童剧院团、机构,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更好的戏剧服务。而这次“孵化计划”,也是行业内的一次先行和示范——我们如何为当代儿童贡献更多好看的儿童青少年戏剧。

  中国艺术报:“孵化计划”未来会有什么愿景?

  冯俐:相信经过首届的圆满完成,明年会有业内外更多的人愿意参与到这个计划中来。“孵化计划”也许能让中国儿艺的创作、演出量获得增长,并且更加多样化,从而令中国儿艺有力量去满足更多的社会需求。同时,它也会为儿童青少年戏剧事业培养一批批充满个性和创造力的青年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