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辰:寓道于笔墨,绘写意精神
栏目:视线
作者:本报记者 张亚萌 实习记者 冉丹  来源:中国艺术报

梅雪共春(中国画) 张立辰

  “笔墨之道,历中国文化千年锤炼糅合,笔法、墨法即为心法。”中国书画之“道”在于笔墨,笔墨之于中国绘画,一为造型,画家用笔墨写其形、摄其神;一为性情,画家可寄形于笔墨,问道于己心。

  由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主办的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道在笔墨——张立辰艺术展”于近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此次展览是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以“道在笔墨”为题,展出张立辰《天地歌》《香远》《家乡的风》《墨葡萄》《毛泽东诗意》《兰竹课徒稿》等170件(套)代表作品和课徒稿,以及30余件(套)实物文献。展览通过“文以明道”“画以体道”“谈艺论道”“立身行道”“授业弘道”5个部分,在系统梳理张立辰中国画创作、教学和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立体式地呈现其独特而深醇的艺术旨趣,以及在中国笔墨精神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张立辰作为当代中国大写意花鸟画代表画家之一,其笔墨品格深契文脉,近取潘天寿、吴昌硕、齐白石,乃及朱耷、徐渭,远追五代徐熙。他的写意作品既有真力弥满、气象博大的一面,又淡丽简净、别开一格,在传统品格和现代意识的交融中开拓出一种审美新境,恰如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言:“近观取其质,远观取其势”。

  在张立辰看来,中国画讲求“天人合一”,使人更多地从自然现象、事物变化当中去体会人文哲理,提升思维境界,这是其花鸟画很重要的创作目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大自然本身与人的意志情感碰撞交融,也就给花鸟画家作出了方向性和原则性的引导,指明了创作方向,即师造化与师古人相结合之体现。张立辰以墨竹见长,又善画荷,在《风荷》《梅雪共春》《雨后复斜阳》等作品中,万物生灵在他笔下墨骨为体,不仅得古之法、通古之心,且以时代气象融渗,无穷出清新——画松要把全身的力量都集中在笔锋上;表现荷叶杆,运笔不能断,一笔起、行、收,中间的气、骨、筋、肉转折都要连贯,既要有形态的物理结构,又要有笔法的转折顿挫;古人曾表现过朱砂竹,或者是在墨竹当中表现光感,一阵暴雨过后阳光照射竹子闪亮泛红的光感古人基本没画过,通过朱磦和墨的方式来表现,这是对竹子这个老题材的新感受和新表达……每一次的作画过程,张立辰都在总结其间的奥义,每一个阶段性的突破,都是对中国画笔墨形式的一种新探索。

  同时,他也是一位艺术教育家,构建起一套符合中国画艺术规律和自身发展方向的系统且完整的中国画教学体系。张立辰提出的“笔墨结构”,正是中国画传统之旨归。此结构源于自然万象之变,通于文字形成之理,成于书法表现之神。笔墨相会,或圆润流畅、清澈明秀;或凝重古朴、力如钟鼎;或浑厚老辣、雄强遒劲。所谓有体有用、有胎有骨、有形有势,有开有合,天机自张,性灵所钟。

  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认为,张立辰先生的花鸟画,显然已“妙得其真”,其精湛的笔墨技巧和精彩的表达方式,展示了一个从自然美到艺术美,从自然生命到艺术生命不断升华的动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