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会发言摘登(五)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style type="text/css">
.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style>
<p align="center"><strong>为非凡十年书写影像记忆</strong></p>
<p align="center"><strong>杨晓雪(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strong></p>
<p> 《电视艺术这十年(2012-2022)》作为一部全面、系统、集中展示新时代电视艺术发展图景的综合性文本,以其突出的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和专业性,呈现出融写史、述录、集论于一体的独特面貌、学术品格和时代价值,具有以下几个特点:</p>
<p> 全景视野下的历史书写:电视艺术本身就是历史的记录者,每一部电视剧、每一集纪录片如同一面面镜子,折射着日新月异、波澜壮阔的时代之变、中国之进、发展之果。而《电视艺术这十年(2012-2022)》则以高度集约的方式,将中国电视艺术史上这浓墨重彩的“黄金十年”集聚浓缩成一个完整、清晰的时代镜像,是既生动又深刻的电视艺术十年“阐释史”。</p>
<p> 现实观照下的理论洞见:在整体梳理、系统检视外,既有宏观的学理阐释、中观的问题研究,也有微观的对象评价,丰富的作品案例、翔实的数据、艺术家的创作体会和对典型文本、艺术现象的深度分析,以及对现实主义、史诗品格、中国风格等命题的美学思考和理论观照。</p>
<p> 专业视角下的话语创新:面对这十年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电视艺术行业天翻地覆的变化,全书聚焦网络视听领域的新变革新发展,致力于以新视角阐释新的文艺现象,回应媒体融合大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等时代课题,思考新语境中电视艺术的传承嬗变。特别是“网生代”、互联网技术性话语的诸多引入,以及对文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现有范畴、概念和术语的适当借用,整体上呈现出既学理化又“接地气”的文体风格和话语方式,凸显了信息量大、知识密集、内容实用、适用面广的特点。</p>
<p> </p>
<p align="center"><strong>坚守创作主题 不负光荣使命</strong></p>
<p align="center"><strong>侯鸿亮(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董事长)</strong></p>
<p> 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祖国蓬勃发展的受益人,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以文艺形式再现千年历史的宏阔画卷,抒写国人的初心使命,歌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p>
<p> 回顾并记录这十年征程,是对我们过往成绩的总结,也是对行业未来的展望与领悟。《电视艺术这十年(2012-2022)》的出版,汇集了业内领导与同行们对过往十年的感悟、思索,是经验与思想的结晶,也是生动而鲜明的行业阶段史。这十年来,我们潜心创作,精益求精,一起谱写了行业的华彩乐章。我们相信,通过这次回顾激起的强烈荣誉感与成就感,必将让我们更有动力奋斗下一个十年。</p>
<p> 在创作上,我们始终将作品的社会效益和思想价值摆在创作的重要位置,力求在重大题材创作中打破观众年龄圈层,让父辈观众在作品中看到曾经历的峥嵘岁月,让年轻观众感知今日美好生活来之不易,竭力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比如《温州一家人》为十八大献礼,《大江大河》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年,《山海情》描绘脱贫攻坚的生动画卷……这些作品经受住了考验,既展现了我国现代化恢弘进程中值得铭记与书写的篇章,又丰富了观众的文娱生活,提高了年轻群体对祖国发展的自豪感与认同感。</p>
<p> 面对题材丰富、类型多样的电视剧市场,我们会继续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原则,全面专注于内容制作,把握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捕捉中国人的精气神,让观众共情、共鸣,让电视剧聚心、聚情,努力开拓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影视创作方法论,探索出东方美学形态。</p>
<p> </p>
<p align="center"><strong>不平凡的十年</strong></p>
<p align="center"><strong>马继红(一级编剧)</strong></p>
<p> 2012年到2022年这不平凡的十年,是党和国家各方面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十年,也是文化自信愈发彰显、电视精品井喷式涌现的十年。该书全面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电视艺术的创作成果。以电视剧为例,电视艺术工作者结合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百年等党和国家的重大节庆点,以及决胜脱贫攻坚等重大主题,推出了《毛泽东》《外交风云》《觉醒年代》《大江大河》等一大批堪称主题性创作典范作品,丰富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图谱,除此之外,也创作出了很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接地气、有温度、高收视、高口碑的现象级电视剧,如《情满四合院》《人世间》《装台》《山海情》等,让观众在观赏的同时产生强烈的共情、共鸣和共振。</p>
<p> 该书最大的特点,是以创作研讨活动的方式,邀请电视艺术各门类的专家学者、一线工作者、行业部门主管领导,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探讨规律,总结经验,其形式生动、文字质朴,不仅体现了别具一格的美学追求,某种程度上也成为行业人员的一本教科书。</p>
<p> 该书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对当下电视艺术各门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针对未来电视艺术发展的新趋势、新挑战提出了设想,诸如“如何反映现实生活,回应社会关切”“如何引领价值风尚,吸引年轻观众”“如何聚焦主题主线,超前谋篇布局”“如何确立行业标准,健康理性发展”等等,对未来电视剧的发展都将起到很好的启示作用。</p>
<p> </p>
<p align="center"><strong>电视屏幕吹来阵阵沁人心脾的春风</strong></p>
<p align="center"><strong>张凯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strong></p>
<p> 近几天,翻阅这部专著,让我汲取了很多艺术养分、理论支撑及道路方向,同时我也在回忆自己这十年来陪伴中国电视艺术走过的历程,有感动、有振奋、有力量,更有自信!</p>
<p> 我有幸在新时代的电视屏幕上留下了一个个浸透着自己深深情感的电视剧人物形象,更有幸见证了这样一个电视文艺飞速发展、高度繁荣的十年。希望与各位同仁分享与交流这十年来的所见、所思、所想。</p>
<p> 一、题材越来越接地气。回想起我出演过的《咱们结婚吧》,把黄金剩女、恐婚男、操碎了心的妈等这样有时代感的人物搬上屏幕,从人物上就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当然就有了观众关注与喜爱的基础。 《人民的名义》就更不用说了,聚焦百姓高度关注的反腐题材,但它摒弃了以往反腐题材的套路化、脸谱化呈现,另辟蹊径,以接地气的人物形象组合,得到了观众的喜爱。</p>
<p> 二、形式与内容越来越统一。十年来,电视剧在形式上制作越来越精良,内容更是反映了社会、百姓点点滴滴的发展现状和心路历程。编剧写出了社会关切的焦点,导演把握住了时代特点,演员塑造出了百姓心中理想的一个个鲜活形象。</p>
<p> 三、舆论导向越来越契合社会发展步伐。社会主义文艺固然有娱乐大众的功能,但它更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发挥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我在出演《黄大年》《新居之约》这两部电视剧的过程中,就被人物深深吸引,播出之后观众的反馈也出乎意料的好。黄大年勇于奉献、矢志不渝的精神感动了无数人;装修设计师陈曦与项目经理杨光勇于揭露行业黑幕、坚守职业底线的故事也令大家拍手称快。</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