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江南之美
——浅谈杭鸣时水彩写生创作
栏目:聚焦
作者:程天心  来源:中国艺术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p align="center"><img style="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complete="complete"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5/202209/W020220928261305270080.jpg" OLDSRC="W020220928261305270080.jpg"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兰溪浮桥(水彩) 1962年 杭鸣时</font></p>
<p>  江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江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杭鸣时祖籍浙江海宁,出生于上海,自1985在苏州工作生活至今,在他的水彩写生作品中,随处可见江南的人文、风景,充满着他对江南深厚的情谊。杭鸣时关于江南风景的水彩画能恰如其分地体现江南的诗意、江南的气质、江南的独特美。</p>
<p><strong>  绘画中的江南</strong></p>
<p>  在杭鸣时的水彩写生中,经常出现上海、苏州、浙江、安徽的不同景致,这些水彩画都有一种共同的江南之美。江南的美是一种诗情画意的美,在绘画中的体现是优雅的、精致的、灵动的气质。</p>
<p>  杭鸣时1952年考入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现鲁迅美术学院)绘画系,开始系统的水彩画学习,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攻水彩, 《农村俱乐部的小读者》 《井冈山象山窟》等作品相继作为水彩画临本出版。1953年,杭鸣时创作的《送公粮》获学院水彩比赛一等奖。1955年,杭鸣时运用擦笔水彩年画技法进行的毕业创作《解答》,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同年,成绩优异的他,提前毕业并留校任教。1957年,杭鸣时南下采风,寻师访友,吸收各国众多流派作品风格,探索中西结合的笔墨技法,大胆尝试,吸收欧美水彩重在表达而不在细节上追求绝对精准的主观性的艺术表达。他喜欢写生,认为从自然中发现和挖掘美是画家必备的基本素质,写生可以强调作者想要表达的独特感受的部分而忽略其他,可以在其大批写生创作作品中看到这些创新的绘画探索——在处理上更加整体,用笔简练却精准,色彩上的运用更为主观大胆,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个人风格。</p>
<p><strong>  水彩特性适合表现江南风景</strong></p>
<p>  水彩画中水和彩是两种最重要的媒介,水尤为重要。水的多少决定了画法的干湿,干画法和湿画法会产生不同的画面效果。湿画法有时候会导致水在纸上流动的不均匀产生随机的效果,比如杭鸣时画树,经常远处的树要达到虚化或者道路两边的大片树连成树荫就会采用湿画法,而近处的树木需要清晰或是苍劲有力的老树则会用干画法,甚至运用中国画里的“皴法”蹭出斑驳的质感。大面积的背景或者水面运用水多的方式,同时加入不同颜色会使得画面色彩融合得均匀、自然。章德甫在《水彩技法点滴》中就曾谈到:“水彩画是西洋的一个画种,每一画种由于工具性能的不同,有它自己不同的特点,画家在熟悉工具性能的基础上,可以尽量发挥其长处,避其短处。任何一个画种都有广阔的路子。水彩画虽从西欧传来,具有西画的特点,但它的工具又和中国传统的中国画工具相近似,所以传到中国,有的画家在研究西画的造型、颜色的同时,又结合中国的传统笔墨功夫,使水彩画出现了丰富多彩的面貌。”</p>
<p>  《水乡》基本上都使用了湿画法,整体画面中江南烟雨的氛围正是由于水的运用。天空和水面像是一气呵成地趁纸面的水未干刷了一层浅蓝色,又快速地点画了稻田、船只、房屋,一切都和谐地被水汽笼罩着。天空部分蓝色的渐变也是色彩随着水流动而形成的轨迹和特殊的肌理。前景水面与稻田的交界处,那种似有非有的倒影如果用干画法很难达到如此自然的效果,而通过湿画法的自然融合就能恰到好处、毫不费力地表达出来。远处的天空与稻田的交汇处也是这样,在风景画创作中,一般要遵循前景、中景、远景的空间感,这幅画面里远景也趁湿点缀零星的植物,不会显得与前景主体争夺视觉中心,而是自然地退到远处,使整体空间感舒适、合理。</p>
<p>  水彩画中色彩的融合也是与其他画种不同的特性,油画能够多层覆盖,而水彩覆盖性不强,但能够趁水在纸上未干时融合多种不同色彩,衔接自然,不需要刻意过渡。所以初学者学习水彩时难以掌握水彩的特性,而经验丰富的画家能够利用水彩这种特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巧妙、自然还能保存画面的透明感。</p>
<p><strong>  写意风格适合表达江南风景</strong></p>
<p>  杭鸣时的水彩风格一直以写意的方式表达写实的内容。写意最初是中国画里的概念,是指一种不求工细的方式,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是一种形简而意丰的表现手法。工笔的主要特征是造型严谨、笔墨工整、刻画细致。写意的主要特征是简练、概括,更强调笔墨趣味。后来“写意”的概念扩展到各画种,引申成为一种表现方式。对于水彩写生来说,写意的风格很适合短时间内快速把握对象的色彩造型。</p>
<p>  1962年,杭鸣时到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版画系进修。期间,杭鸣时创作了动静结合的水彩作品《西湖风景》,把西湖边动态的一瞬间定格在了纸上:春夏时节,天气晴朗,人们漫步西子湖畔游玩赏景。垂柳随风摇摆,本是一条条的柳枝,在微风的吹拂下连成一片片绿色的大色块,与远处平静的湖面形成了对比。画虽静止,却有清风拂面之感。这幅画中,主体的两棵柳树占据了画面的大面积,杭鸣时刻画柳树的摇曳动态并没有把一条一条的柳枝细致地描绘出来,而是采用了湿画法先把柳树铺上了不同层次的绿色,其中的亮面、暗面的不同层次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然后顺着风的方向寥寥几笔点缀了一些线条,动态的感觉被完美表达。趁纸张未干,勾勒出树枝的结构,就有了树的造型。整体有概括、朦胧之感,笔墨非常生动、有趣。</p>
<p>  《兰溪浮桥》仿佛让观者置身于兰溪水边,放眼望去,茫茫的一片水,浮桥是连接两岸的道路,这座浮桥非常特殊,因为是用船只首尾相连连接起来的,一旦有船只需要穿过,浮桥就可以打开通道。岸边停留着几艘具有浙江特色的乌篷船。水面占据了这幅画的极大面积,杭鸣时基本上没有过多刻画,只是刷上了阳光照射下的暖调色彩。中景作为主角的船只搭成的浮桥也只是刻画了前面几艘,区别了色彩和高低错落的造型,后面船只的笔法更加写意、概括,甚至是一笔带过,略微点缀。远景的房屋和山脉更加写意,融合在一起,消失在河对岸,这样概括地表达空间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水汽朦胧之感。</p>
<p>  杭鸣时似乎在告诉我们,儿时在江南的经历保存着他的记忆、梦想和价值观。他通过水彩的表现形式来诉说对江南深刻的情感、对故土的眷恋、对江南的理解。</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