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红:“大”笔书写当代江南文化的心灵声响
栏目:专访
作者:本报记者 张悦  来源:中国艺术报

  民族管弦乐《大江南》将在南京首演,揭幕紫金文化艺术节——

王丹红: “大”笔书写当代江南文化的心灵声响

  江苏处于长江入海口,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着力点,而以太湖为中心的古代江南地区是长江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以诗性智慧为内核的江南文化是长江文化最具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江南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最具魅力、活力、影响力的区域文化之一。近年来,江苏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推出一批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在开展“长江大保护”过程中,突出江南特色,实现文化共守护。2019年10月28日,江苏演艺集团委约作曲家王丹红创作了交响曲《大江南》,并在“第二届江南文脉论坛”开幕式上首演。

  日前,王丹红将《大江南》重新创作、编配,推出《大江南》民族管弦乐版。民族管弦乐版《大江南》由“千江水月”“梅雨晴时”“乌蓬悠悠”“花开盛世”和“最忆江南”五个乐章组成,更加契合展示新时代运河沿线及长江经济带文化图谱,通过运用现代交响音乐创作技法,结合民族管弦乐特有的中国音乐特点,融入江苏音乐及昆曲、评弹等多种元素,强化了风格的对比,赋予整台音乐更大张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凸显了作品的民族性,使长江经济带及运河沿线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主题立意得到升华。9月30日,作为紫金文化艺术节的开幕演出,由著名指挥家汤沐海担任艺术总监、指挥,邓建栋担任二胡独奏,施夏明为昆曲演唱的大型民族管弦乐《大江南》将在南京国际青年文化公园户外盛大首演。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音乐会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联、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江苏省演艺集团民族乐团牵头,组织南京民族乐团、苏州民族管弦乐团、无锡民族乐团四大民族乐团140多名演奏员联合演绎,展现了江苏民乐的整体实力,凸显江苏作为民乐大省、民乐强省的作为和担当。

  本报记者在民族管弦乐《大江南》即将首演之际,对作曲家王丹红进行了专访,细谈其创作思考。

  中国艺术报:您近年来的创作非常活跃,接受许多乐团的邀请,委约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创作涉猎民乐、交响乐、舞蹈、影视等各类音乐体裁。这次受江苏演艺集团邀约,从2019年交响乐《大江南》到2022年民族管弦乐《大江南》,经历了怎样的创作过程?

  王丹红:从我的创作来看《大江南》这个作品我觉得是个很好的视角。不仅仅是看到它从交响乐重新编配、创作成民族管弦乐,更重要的是作品本身的内涵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挖掘。《大江南》这个作品可以做这样的改变,是因为这个作品的文化性和思想性非常强。它不同于我之前创作的民族管弦乐《永远的山丹丹》《山西印象》《高粱红了》等地域性极强、民族特性也特别强的作品。《大江南》更是从精神层面表达了江南文化,是那种流淌在民族血脉里的深厚的文化基因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说这次转变成民乐,非常具有期待性,我自己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做了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不是简单的移植改编,而是要量身打造我们管弦乐的声音,民族管弦乐的音响气质。我们必须承认文化基因是很强大的,《大江南》适合变成民乐,而有些作品就不适合,它带给你的那种感受,就是纯交响乐式的思想性。但《大江南》不同,你可以听到最后一个乐章“最忆江南”昆曲出来的时候,那真的是非常内心化、非常情感化的,可以说是在思想层面上表达了我们心里那个永远美好的江南。这次创作对我来讲压力也蛮大,我有好几年没有写这种大部头的民族管弦乐作品,但我对民族管弦乐非常有感情,可以说《大江南》这部作品在我心里的分量非常重,我也特别希望这次能够用我们中国的声音来讲好我们中国的故事。

  中国艺术报:在大多数人们的印象中江南都是钟灵毓秀的,是细腻婉约的,但并不是“大”的印象,其实对于“大江南”的解读就有很多深意在里面。您可否谈谈最初构建这个作品时,对于江南之“大”如何去品读?

  王丹红:《大江南》首先是从地域上讲,不是仅仅我们原来认知的太湖流域的江南。它也包括了安徽、上海、江苏,它从地域上面来讲它是一个更广泛的范畴。我们没有用地域去限制住对于江南的想象,它更像是一种精神居所,是思想层面的更高表达。比如第一个乐章“千江水月”它的主体基调是怀古的情趣,这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大江南”,有千江水月的古韵,也有历史风云的沧桑,比如我们熟悉的《春江花月夜》的曲调。第二个乐章“梅雨晴市” ,这是一个生机盎然的“大江南”,我用了民歌《拔根芦柴花》里的一些味道,有梅雨晴时的春色,有乡野田间的欢畅,很有生活气息。而第三个乐章“乌篷悠悠”,这是一个诗情满怀的“大江南”,有乌篷悠悠的摇曳,也有梦归故乡的遥望,表达了一种乡愁。第四个乐章“花开盛世”,这是一个蓬勃腾飞的“大江南”,有花开盛世的锦绣,也有时代欢歌的激荡,非常具有时代感。弄堂里的叫卖声,到最后的评弹,充满了时代的变奏。最后一个乐章“最忆江南”,回到了白居易的《忆江南》诗韵中,那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就像是一种咏叹,“大江南”是我们如此熟悉的风景,也是我们精神家园的体现。所以无论从地域上面来讲,还是从思想上,我希望展现一个更加丰富、更加多元、更加立体的江南。从古到今,除了有传统江南带给我们的美,更有奔向未来的、充满活力的江南。所以这个“大”字它包含了很多寓意在其中。

  中国艺术报:您个人的创作,从民族管弦乐《弦上秧歌》《永远的山丹丹》《高粱红了》等,到近年来,交响乐《大江南》、民族交响合唱《畅想京津冀》等一系列作品。您认为《大江南》在您的创作序列中应该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坐标?

  王丹红:这个问题我觉得还真不太好回答,因为我没有细致想过。记得当时创作完《永远的山丹丹》(2017)后第二年创作的《高粱红了》,其实我压力就特别大。可以说《永远的山丹丹》是我一个巅峰作品了,因为陕北文化它带给你的文化基因太强大了,它可塑性太强了。我记得我对《高粱红了》有一个定位——如果说《永远的山丹丹》是一部恢弘的史诗,那么《高粱红了》就是一篇非常浪漫的散文诗。当时我对这两个作品做过比较,它完全不一样,它带给你的精神的震撼力完全不同。因为东北的黑土地文化、陕北的黄土地文化它带来的文化基因也是完全不同的。

  2019年我同时创作交响曲《大江南》和民族交响合唱《畅想京津冀》,它们也是完全不同性格的作品。《畅想京津冀》体现的是时代的腾飞,带来了非常强烈的大国崛起的精神振奋。《大江南》则不同。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个江南,因为它实在太美好了,每个人对于江南都会有一种遥远、美好的文化想象。所以我力争在《大江南》的创作中,能够体现它深刻的文化性格和思想性,因为这个题材可以做到。或许可以这么讲,我的作品通常比较外在、比较强烈,但是创作《大江南》这个作品,我学会了江南的唯美、含蓄但又不失深情。

  中国艺术报:您讲得非常好,仁山智水的江南是有很深的历史文脉的,此外,在疫情发生的这两年多来,人们也有一种对精神家园的需求,从交响乐《大江南》到民族管弦乐《大江南》恰能传递出这样的感受。

  王丹红:对,它绝不是那种沸腾的表达,它是非常含蓄的,但是它也有张力,它的张力是情感。如第三乐章“乌篷悠悠”我把它重新进行了编写,变成了二胡独奏。专门请了著名二胡演奏家邓建栋老师来演奏。邓老师作为无锡人,“乌篷悠悠”就是他家乡的音乐。这个乐章很美,它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乡愁在其中。整个音乐中它有一个点特别爆发,之后《茉莉花》的主题就飘在上面。这个乐章我改完之后好几天都忘不掉这个旋律,一直在脑子里萦绕,印象太深刻了。《茉莉花》的主题不仅仅是一个旋律了,它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一个情感标识,它就很有力量。

  在最后一个乐章“最忆江南”我保留了昆曲。在交响曲《大江南》的时候“最忆江南”有一支笛子、有一把古筝的声音,因为要在交响乐中去寻找民族文化的声音。而民族管弦乐《大江南》,音色已经达到很充分的状态,我坚持保留了最后的昆曲。这个昆曲部分在写作过程中非常的神奇。《大江南》快要写完的时候,总感觉它缺了一点什么东西,但是缺什么东西我不知道。我一直在寻找,我也想不明白缺什么。有一天刚刚睡醒,突然脑子里就飘来了“能不忆江南”这句白居易的诗。什么是江南呢?江南是每个人对美好精神世界的向往,最后一章就落在了白居易的《忆江南》,这个作品一下子就立起来了,它的文化立意,它的思想立意,它的精神内涵全部都有了。有了这个创意,用什么来表达?肯定要唱,因为有词。那唱的到底选择什么?是评弹,还是昆曲,选择哪一个声腔,最后我选择了昆曲的小生的声腔演唱。其实大家一想到昆曲,基本是以青衣为主,女声为主,很少用男声。我为什么选择这个声腔?我觉得这个声音就像江南文人一样,代表的是江南风骨,我要的是这个意境。而昆曲这一部分也确实成为了整部作品的点睛之笔。

  在创作的过程中,我还想分享一种特别有意思的感受——我写到最后,《大江南》成为一个很有灵性的作品,仿佛是慢慢地脱离了我,它用它自己的生命在传递了。

  中国艺术报:民族管弦乐《大江南》马上就要首演了,这次演出不是在剧院不是在音乐厅,而是在户外,通常民乐演出很少见到这种演出方式,是如何设想的?

  王丹红:民族管弦乐《大江南》的推出,有这个时代江苏作为文化大省的担当。首先,它能够依托在长江文化带这样国家战略的高度,江苏南京作为长江文化的牵头城市,展现在长江文化带上这一璀璨明珠的底蕴和魅力。第二,民乐是江南水乡文化的声音符号和活化石,江苏作为民乐大省,拥有非常强大的、非常职业化的、高水准的职业民族乐团。这次《大江南》的演出是4个民族管弦乐团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也可以说是从文化引领的高度来演绎和认识这个作品。第三,实景演出不同于常见的室内音乐会,这次《大江南》的首演选择在扬子江畔的文化公园露天举行,公园地处长江边,与“南京眼”步行桥咫尺之遥,这真的是独一无二。这些元素融在一块,使得这次《大江南》的演出备受关注,我想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作品的首演呈现,而将是一个文化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