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博伊至萨拉热窝的途中所见(水彩画) 2020年 姜竹松
近日“匆匆悠然,风景依旧”——姜竹松绘画作品展的举办,是姜竹松艺海旅途的一段总结,更是下一段旅途的起点。
我们坐在480米高的苏州国际金融中心顶层眺望整个苏州城,最终选定了脚下80平方米的苏州工业园区城市艺术客厅作为本次展览举办地,一是应了他一贯低调行事、不爱张扬的风格;二是为了他深爱的这片土地。1982年,当他来到苏州丝绸工学院读书时,便与这座城市血肉相连、命运与共,他的青春交给了这里,他的汗水流淌在这里,而这里也留下他的痕迹。40年来,姜竹松从未间断他的绘画创作,作品参加了第九届、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及国内外多个重要展览,并获第二届、第七届全国水彩、粉画展优秀奖,江苏省第五届水彩画展银奖等诸多荣誉。与此同时,他还涉猎视觉传达、环境设计、公共艺术等多个领域,主持设计了苏州轨道交通2号线全线11个车站的公共艺术项目,任何一位从苏州火车站下车的旅客看到他的作品都会赞不绝口。1995年,在苏州工业园区设立之初,他为“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设计了标志,至今无论是园区管委会的官方网站,还是园区街巷、社区的公共场所都能见到“SIP”标志的广泛使用。另外,还有一系列城市景观和公共艺术设计,特别是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的主入口景观和大型雕塑《升华》,已经成为苏州城东科教创新区的地标,与苏州城西古老的虎丘塔遥相呼应,成为识别苏州这座既古老又现代的“双面绣”城市的代表性符号。所以,展览无论对于他个人,还是对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都具有很强的仪式感,它标志着一个时段的落幕,另一个时段的开启;而对于展览的指导方苏州工业园区宣传和统战部、主办方苏州工业园区文联,又像是完成了27年前姜竹松与园区的约定,只是当年的热血青年已然生出华发。
实际上,作为画家的姜竹松成名很早。高名潞在《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中就三次提过他,并评论过姜竹松的作品《最终的追究=虚妄》。很显然,画作给当年的美术评论家留下深刻印象,并被视为探索哲学理性、宗教意识和悲剧精神的典型案例。这件作品入选1985年江苏省美术馆举办的“江苏青年艺术周·大型现代艺术展”,那年姜竹松才23岁,却已成为诸多重要美术活动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因为教学需要,姜竹松曾数次调整他的研究方向,又因为担任职务,他拥有多个头衔,但他私下对我说过,绘画才是他的真爱,画家才是他的唯一身份。我想,如果当年的姜竹松沿着那条路,头也不回地走下去,会成为一个怎样的艺术家呢?历史无法假设,但我知道我们将失去一位优秀、专业的学科领路人。从某种角度上看,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能够在中国艺术院校里占据一席之地,正是来自姜竹松以及他身旁数代教书匠人所秉持的理念——先成就集体,再实现自己。这就是为什么说这个带有回望意味的展览,却预示画家下一段人生的开始,更准确地讲,他将重回跑道,去追寻他40年前的梦想。非常巧,当我们挑选展览作品之后,才发现最早的作品是在1982年,最晚的则是在2022年,之间刚好相隔40年。它们风格不定,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风行的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诸多因素都在其中有所反映,当年那颗躁动的心也得以完整呈现。但在展线的末尾,我们会发现在近10年的作品里,画家又最终回归到写实主义中。他似乎更爱捕捉那些寻常生活中的一瞬,更钟情于犄角旮旯里的旧物,而笔触也因此愈发柔和,色调趋于透明,构图更为随意,变化颇耐人寻味。原来,山只是山,水也只是水,起伏的只是心境而已,这大概只有他自己和他的同龄人才能看得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