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素材的肌理,有风声水响,有叶绿花香
——观“五感的建筑——隈研吾建筑设计展”
栏目:视线
作者:本报记者 宫剑南  来源:中国艺术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style type="text/css">

.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style>
<p align="center"><img style="border-left-width: 0px; 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5/202208/W020220808273804056494.jpg" OLDSRC="W020220808273804056494.jpg"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入口装置《竹涧》细节<br />
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KKAA供图</font></p>
<p>  “建筑的目的不是为了将人类困住,是要让人的身心获得自由。疫情让我们体会到,困在混凝土盒子里,人的身体和精神会承受怎样的压力,因而变得虚弱。‘五感的建筑’是让人的身体获得自由、精神获得解放的建筑。”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师隈研吾说。相比于20世纪建筑设计的“形态优先、视觉至上”,隈研吾想做的是诉诸所有感官的建筑。因为在他看来,这或许是建筑能给疫情后的人类带来的慰藉。7月22日至10月30日,由嘉德艺术中心主办,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R国际影像协办的“五感的建筑——隈研吾建筑设计展”在北京嘉德艺术中心展出。展览通过“模型”“装置”“多媒体”“音乐”“文献”5个单元打造以隈研吾重要建筑设计模型、手稿、空间装置、数字多媒体、材料、实验音乐、文献叙事为一体的建筑艺术魅力体验空间。</p>
<p>  隈研吾所说的五感,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他理想中的建筑,是能全面调动人的感官来建立人与建筑之间的关联、满足人对建筑所营造的空间和时间的获得感的。尽管这一理念看似抽象而遥远,但说起几座在北京的建筑,就会让人感同身受——在时尚潮流的聚集地“三里屯太古里”,隈研吾主创的一系列建筑设计是其灵魂。在这里逛街没有压迫、裹挟或淹没的感觉,不同建筑的造型、立面色彩、整体变化的节奏感、步行道、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空间呼应都令人舒适,这正是隈研吾设计中对整体空间的设计和对人的关怀的体现。另一座“长城脚下的公社”,其建筑群坐落在巍峨长城脚下的美丽山谷,竹屋是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在郁郁葱葱的树木映衬下,竹子格栅的房子似隐似现。其中的点睛之笔是用纤纤细竹隔出的“茶室”,六面皆竹,悬于水上,透过竹子之间的缝隙可以看见长城的烽火台。整座建筑虚实结合,疏密有致的竹墙颇具东方的禅意。“建筑自身存在的形体是可耻的。我想让建筑的轮廓暧昧化,也就是说,让建筑物消失。”隈研吾说。多年前,隈研吾开始参与对北京这座庞大城市的空间雕琢,他自己在北京的设计事务所,就是由前门一座破败的大杂院改造而成的,既古朴又现代。他说,未来世界的设计将由亚洲来引领,自己已经准备好参与其中。</p>
<p>  日本国立竞技场、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邓迪分馆、虫冢、村上春树图书馆、织部茶室、马赛当代艺术中心……在隈研吾的建筑中能听到既有东方的含蓄和隐秘之声,也有西方的潮流与现代之音。设计师以多元感官的印记,启动与建筑场域的连接、互感与对话,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注解。在展览中,隈研吾以装置《竹涧》再现他内心深处的“原风景”。用多达一万多支竹条构成的《竹涧》均由可再生、重复组装的构件连接,竹的柔韧与重力形成绝妙的平衡,形成竹的曲线,浮于空中,展现隈研吾关于“自然的建筑”的哲学与生态环保思想。以竹条形成幅度与曲率不尽相同的《竹曲》,其曲线延伸出平缓的螺旋形状,谱写出一场优美的“协奏曲”。竹的流动描画着摇曳的螺旋,映照出竹林错落的光影,是属于东方的诗情画意。</p>
<p>  在隈研吾看来,尽管城市和建筑随着20世纪工业发展让人们的生活丰富而便捷,却让人们离自然越来越远,总有一天五感会被剥夺。“在疫情中,我们被困锁在巨大的混凝土和钢铁森林里,这更使我们意识到拥有五感的自由与生命力是多么重要。正因为是这样的时代,我想在如今重现‘五感的建筑’,营造有人情味的建筑与城市,宛如我们的先祖用自己的双手搭建的房子那样,有素材的肌理,有风声水响,有叶绿花香。”隈研吾说。他在装置《五感的记忆》里融入各种各样的作品记忆,各式材料的重量、触感、香气……隈研吾的想象充满五感的感知。《五感的记忆》展示了创作现场的记忆片段,通过这些片段可以窥探隈研吾和他的设计团队充满生命力的想象世界。</p>
<p>  隈研吾还在展览中融入了很多激发五感的元素以完善观众的体验——他依照建筑的功能性,用音乐进行演绎和注解,伴随不同的节奏,不同建筑的精神内涵更加鲜明;他使用与建筑对应的香氛,用气味触发观众的嗅觉,在不同单元以不同的香味勾勒出观众记忆中对于建筑和味道的链接;他以自己建筑作品衍生出数字多媒体作品,用空间投影的方式呈现自己在设计中对弱化造型、材料应用、空间结构等方面的巧思,也将自己关于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以视觉语言展现给观众。隈研吾说:“每个建筑都有其独特的气味,今天这个建筑也散发着我的个人气味,所以我认为我们即将迎来一个‘五感建筑’的时代。”</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