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大运河+文艺”的“双向奔赴”
栏目: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陈思静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一场“大运河+文艺”的“双向奔赴”

  ——“运河之都百里画廊”——淮安文脉丹青传承展暨书法美术晋京展举行

“运河之都百里画廊”百尺长卷(局部) 集体创作

  7月25日至8月2日,一份淮安特色的文化大餐亮相中国美术馆,由中共淮安市委、淮安市人民政府、江苏省文联共同主办的“运河之都 百里画廊”——淮安文脉丹青传承展暨书法美术晋京展在此间举行。“展览的主题定为‘运河之都 百里画廊’,正是对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淮安文艺事业发展的一次呈现和检阅。”江苏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水家跃说。

  展览分为“东南壮丽——淮安城市形象主题美术创作展”“运都传薪——淮安文化‘名师带徒’丹青传承展”“古楚风规——淮安书法篆刻作品晋京展”和“清淮景明——淮安美术作品晋京展”4个篇章,荟萃了150余位书画家的近200件作品,艺术地展现了时代丰盈的血肉、真实的心跳、跌宕的情感,用艺术之美成化育之功。

  百里画廊绘就运河新画卷

  淮阴侯故里、清晏园古韵、妙通塔鹭影、板闸开新貌、周恩来故居……百里画廊绘就运河新画卷——“运河之都 百里画廊”百尺巨幅中国画长卷拉开了整个展览的帷幕,也拉开了历史的序幕。该长卷由中国美协副主席周京新指导,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题字,10名山水画家历时3个多月完成。“可以看到这幅作品中有建筑,有自然生态的山河,这是一幅天人融一体、古今交汇、人文历史相互呼应的长卷。”吴为山说。

  “运河三千里,最美是淮安”。淮安市委常委、秘书长、宣传部部长李森介绍,“目前淮安正在加快推进“百里画廊”建设,全力让“中国运河之都”在新时代绽放耀眼光芒、最美模样”。“十四五”时期,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公园建设,淮安聚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特质、时代特征的“运河之都百里画廊”品牌和大运

  河文化带标志性城市。如今,全国首个以“水工”为主题的科技馆——中国水工科技馆,以及板闸遗址公园、里运河文化长廊“四行”系统提升等百里画廊沿线重点项目正稳步推进,当代版“清明上河图”让“运河之都”焕发出新时代风采。

  “以文化人、以文塑城、以文兴业”是淮安文艺人的时代担当,为此淮安市委宣传部、淮安市文联策划了城市形象主题美术创作,遴聘文学家、美术家、书法家创作“运河之都 百里画廊”城市形象诗书画印百尺长卷和伟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都、文化名城4张城市文化名片巨幅国画,以艺术的形式铭刻厚重的历史底蕴、描绘壮丽的现实图卷、憧憬美好的未来愿景。“东南壮丽——淮安城市形象主题美术创作展”即展示了这5件作品。

  此外,“古楚风规——淮安书法篆刻作品晋京展”“清淮景明——淮安美术作品晋京展”分别展出淮安籍书画家的艺术精品,生动展现了淮安的历史之美、风物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通过书法美术等艺术的形式,全面展示淮安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也是向首都各界开展一次别开生面的集中汇报。”淮安市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周毅说。

  “名师带徒”打破狭小空间

  本次展览也是淮安文化“名师带徒”行动书法、美术类成果的晋京展示。淮安文化“名师带徒”行动于2019年7月启动,面向全国聘请范小青、吴为山、杨凤一、陈铎等18位文艺名家(其中市外名师12位)以“一对一”方式与淮安本土优秀青年文艺家结对带徒,涵盖文学类、戏剧类、美术书法类、音乐类、新闻类、非遗类等6个方面,至今年7月行动期满,取得了丰硕成果。

  “通常是家长给孩子请家教,而淮安是政府为地方年轻文艺人找老师,这十分高瞻远瞩。”在吴为山看来,这些年轻人在名师的指导下,创造了大量的作品,突破了地域性的限制,有大视野、大手笔,“这就是名师的作用”。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王宏剑认为,“名师带徒”不是把眼光放在江苏,也不是放在淮安本身,而是把眼光放在中国文化上,让当地艺术家和全国的艺术家相互交流、相互推动,并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孙琳是吴为山的学生,在他看来,老师对他的影响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吴老师的作品很多都提出线来,线条提出来以后,作品的动感、体积的张力就突出了,同时也形成一种节奏美感。我在作品中对线的提炼就是受吴老师的引导。其次吴老师创作时考虑得比较全面,不仅是在造型上,对人物性格本身也注意去搜集信息和把握其文化背景、性格特征,以前我在创作中更关注作像本身,或者是写实的功力达到什么程度。最后,吴老师很关注文化内涵的辐射。”这些让孙琳在创作时有了更广阔的想法。在他以新四军为主题创作的系列雕塑作品中,新四军不仅是铁骨铮铮的战士,还有一些温情的东西,所以他选择了老人、女性的形象;而作为战士,他们是有棱角的、坚强的,所以他用服装上的褶皱处理表现出战士外在坚强的特征。

  在“名师带徒”行动前,李思学就是王宏剑的学生,“名师带徒”让他和老师的关系更亲密,联系更紧密。从清华美院毕业后,李思学就离开家乡黑龙江到淮安工作,如今在淮安生活近8年,淮安丰厚的历史文脉滋养了他:“在清华和东北时我以画北方题材为主,到了淮安以后生活变稳定了,创作中会更关注生活。”光腚的小孩偷偷搭台凑进冰箱找吃的,帘子背后的妈妈仿佛已经听到动静,小孩有可能马上就要被“抓包”了;夜幕降临,明亮的厨房里,爱人正在准备晚饭……李思学的作品充满了烟火气。“我自己感觉不明显,但是王老师观察说我已经有江苏画家的感觉了。江苏油画整体可能更细腻、温柔,之前我的作品有一种凌冽感。”

  “名师带徒”行动打破了淮安文艺相对封闭的狭小空间。3年来,在名师的指导下,学徒创作文学、戏剧、美术、书法篆刻、民间工艺等作品389件(部)。其中,出版著作13部,参与全国性展览、展演、发表32件(部),省级展览、演出、发表35件(部),获全国性奖项12件(部),获省级奖项30件(部),入选各类文艺人才计划6项,新加入国家级文艺家协会2人次,获得国家艺术基金3项、省级艺术基金2项。就在展览开幕当天,“相析共赏薪火传文”——淮安市文化“名师带徒”文学、剧本研讨会举行。

  “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千年大运河滋养着沿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艺术,至今还源源不断地为文艺创作提供题材和灵感。如水家跃所说:“‘大运河+文艺’,不仅赋予了大运河斑斓的文艺色彩,而且也为文艺拓展了开阔的生长空间,二者结合是一种绵绵不绝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