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剪出真性情
栏目:非遗
作者:唐合萍  来源:中国艺术报

和谐(剪纸) 孟宪娥

  孟宪娥的姥姥王杨氏深得胶东剪纸的艺术精髓,作品线条柔和造型简练,母亲受姥姥影响,对剪纸也非常娴熟。

  姥姥剪纸,母亲剪纸,孟宪娥剪纸简直就是天生注定了的。

  记得小时候,孟宪娥第一次看着母亲将父亲写对联剩下的纸片,剪成栩栩如生的小动物贴在窗户上,她感到神奇极了。

  从那之后,小小的孟宪娥迷上了剪纸,逮着机会,摸起剪刀就剪。没有任何基础的她,竟然剪什么像什么。母亲剪鸡,剪蝙蝠,她说鸡精力旺盛,是生命力的象征,又是“吉”的谐音,寓意祝福人们吉祥如意,蝙蝠的“蝠”是“福”的谐音,其意自然不言而喻。孟宪娥不管这一套,她剪狗、剪猫,还有一次剪了一只小猴子蹲在椅子上抽烟,那俏皮的神态,谁见了都忍俊不禁。

  姥姥见孟宪娥有这方面的天赋,有意无意地培养她。姥姥教导她说,剪纸的基本技法就是剪线条,线条有直、曲之分,怎样恰到好处地将每一条线条应用在作品中,都有严格要求,并且还要经常练习。枯燥的理论,孟宪娥听得津津有味,一双小手经常磨得又红又肿。在姥姥的精心培养下,孟宪娥越剪越像那么回事了。

  只是那个年代,对剪纸并不重视,孟宪娥虽然喜欢,却也没当一回事。工作后,她在贾悦镇教学,上课之余,为了调节孩子们的兴趣,常常教学生们剪一些简单图案,而她剪“百善孝为先”,剪“孔子行教像” ……既寓教于乐,又拿起了她所钟爱的剪刀。此时的她,已经不满足于传统剪纸,她认为简单的镂空视觉无法表达更多的艺术内涵。于是,她绞尽脑汁,思考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改进剪纸,以更多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

  一个偶然的机会,孟宪娥在同学店里看到一幅木版年画,色彩线条都非常明快,只是年代久远有些褪色。同学对此画非常珍爱,叹息没有将这幅画保存好。孟宪娥心里一动,如果将这幅画以剪纸的形式复制,效果将如何呢?她的这个想法得到同学的支持,当时她就将此画拍照作为参考。

  将一幅画以剪纸的形式表现出来难不倒孟宪娥,可剪出来之后,失去原有的色彩,总感觉死气沉沉。因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她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告诉同学。有一天她见丈夫作画,看着桌子上摊开的颜料,灵机一动,何不用颜色填充一下试试?

  说干就干!孟宪娥拿起桌上的颜料,对照着手机中的照片,小心地一点点涂抹起来,当她完工之后,自己都惊艳了,简直可以与原作相媲美,甚至高于原作。此后,孟宪娥作品在剪、刀闭合的基础上又加上了染,对剪纸艺术尝试新的探索。

  在这个基础上,孟宪娥创作的《茶道大山春》,以简单的线条和清新的色彩,将制茶的整个过程完美地呈现出来,让观众在欣赏剪纸的同时又加深了对茶文化的了解。剪纸与茶,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此合二为一,可谓相得益彰。

  艺术不仅要传承历史,还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这就是孟宪娥不断进步的动力。一件好的艺术作品,除了给人视觉的享受,还要有所表达。孟宪娥的作品,从里到外,处处洋溢着暖暖的感情。在《和谐》中,那个将小鸡捧在手中的母亲,脸上的柔和与温情,被她用简单的线条表达得淋漓尽致。

  2020年,91岁高龄的母亲走了。每当想起小时候母亲对她剪纸的支持,想起姥姥对她的教导,她都心如刀绞。她将这份感情与怀念融进作品里,由此创作了一幅《母子情深》。在作品中,母亲与女儿各执一把剪刀相互对望,母亲的眼睛里满是期望和关爱,而女儿则表现出对未来的憧憬。这是她们一家三代的写照,也是她对未来的遥望。

  在孟宪娥手机里存着一幅名为《慈母情》的作品图。那是她与丈夫李超一起合作的成果。去年,有次她读到孟郊的《游子吟》,决定创作一幅作品纪念母亲。于是,一件精美的古装剪纸完成了,可她总感觉意犹未尽。李超说:“要不我题上几个字试试?”开始她不同意,说剪纸上题字,不伦不类,后来经不住李超做思想工作,字、画结合,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剪纸为什么不能呢?不等她同意,丈夫的笔就落到剪纸上。开始,她的心还悬着,可当李超将孟郊的诗全部抄录完之后,她再看整幅作品顿时有了生命。

  这些作品,都是孟宪娥为了表达内心情愫的闲来之笔。她平时创作则以人物、动物为主,尤其喜欢花鸟。她的作品剪刻结合,线条流畅,多种技法相融合,以平面、立体剪纸形式为主,代表作有《春夏秋冬》《梅兰竹菊》《年画娃娃》《十二生肖》《鱼牡丹》《伟人像》等,其中《春夏秋冬》入围第四届“泰山设计杯”山东手造创新设计大赛。

  如今,已经退休的孟宪娥,是诸城非遗剪纸传承人。她以一颗温暖的心拥抱世界,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剪纸道路上不断求索,以一双妙手为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赋予更深更广的内涵。相信她退而不休的生活,必定会更加绚丽多彩。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