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是家园(中国画) 柯桐枝
日前,由湖南省美协、湖南省花鸟画家协会作为支持单位,长沙李自健美术馆主办的“柯桐枝中国花鸟画大展”在长沙举行,展出了柯桐枝别具一格的“热带雨林艺术”画作。
柯桐枝是湖南省花鸟画家协会名誉主席、长沙市美协名誉主席,1943年生于福建莆田,1981年举家迁至湖南。他深受闽海文化、湖湘文化的双重浸染,吸收岭南画派“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创作理念,将表现现实的花鸟画与传统中国画有机结合,笔墨交融,浑然一体,形成强烈的视觉交响。特别是2003年后,已过花甲之年的柯桐枝对艺术的追求愈发执着与痴迷。他四下三亚、六进西双版纳,到热带雨林写生。在他笔下,多种花卉树木形象交织成生命的锦绣,给人无边无际、无限蔓延的感受,形成了工写结合、墨彩兼备、传统审美趣味与现代艺术有机融合的独特画风。让人感到走进热带雨林的世界,闻到来自泥土和花木的芬芳。展览期间,柯桐枝接受了笔者的专访。
蒋蒲英:本次展览吸引了很多观众参观,特别是小朋友、美术院校的学生,观众们都在热议您的画是“热带雨林艺术”,您怎么看?
柯桐枝:我自己开始并没有想过用“热带雨林艺术”来概括自己的艺术风格,是中国美协主席范迪安在给我写的一篇评论中第一次提炼出这一概念的。后来大家比较认可这个概念,在业内慢慢地流传开来。
蒋蒲英:您经常去云南、去热带雨林采风创作吗?
柯桐枝:年轻的时候去过云南,没有走进雨林深处,因此没有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我退休后专程去云南采风,走进了热带雨林,特别是在西双版纳,放眼望去都是花红柳绿。璀璨的色彩,勃发的生机,确实给了我极大震撼。我的第一感觉是,原来的花鸟画尺幅太小,承载不了这里满眼的花团锦簇;我的赋色也太单调,表现不了热带雨林的绚烂多姿。一种新的花鸟画形式在我心中破土而出,我觉得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定义应该有所改变,它应该有更广阔的外延和更深刻的内涵。
蒋蒲英:您在花鸟画创作当中做了什么探索?
柯桐枝:传统的花鸟画无论是工笔花鸟还是写意花鸟,大多是折枝花卉,呈现的是花的一个局部,即使想表现花卉的全部也是庭院里盆栽的那种花卉,单调又单薄。但当我去了云南,感受到了大海一样气势磅礴的花木,那种扑面而来的生命张力很感人,这是生命怒放的花卉,是大地最生动的舞蹈,是色彩最美妙的交响,是花木最本真的模样。我想把花卉最美的生命状态呈现给观众,也想把我对生命、对自然的理解传递给观众,这也是我近年花鸟画改变的一些初衷。
蒋蒲英:我觉得您的线条也发生了些许改变,这也与热带雨林有关系吗?
柯桐枝:是的。热带雨林具有生物多样性,这样千姿百态的美本身也蕴含着更加妖娆的线条、更加丰富的形状、更加鲜活的动态,这使我的线条更顺畅,更有气势。大自然是我最好的老师。
蒋蒲英:您的赋彩发生了一些什么改变呢?
柯桐枝:我的颜色更加丰富了,有自然的色彩,也有我想象中虚幻的色彩。艺术需要互相借鉴,我继承了中国画赋彩的基本技法,也吸收了西方的一些色彩呈现手法,这种整体的表现是完全合乎逻辑、符合审美规律的,旨在表现五彩斑斓的“花世界”,让人更加向往姹紫嫣红的热带雨林。
同时,我从敦煌壁画中汲取养分,它的用色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有着强烈的民族文化印记,很多成功的艺术家都从中得到了思想的启迪。我特别喜欢紫蓝、粉绿、青绿等颜色,我觉得这三种颜色为我表现热带雨林的花卉加分不少。在纷纭的色彩里,我对这三种颜色情有独钟,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浪漫,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这种审美取向也要求我们文艺工作者去探求中华文化的源泉所在,用中华文化最初始最本真的美来滋养我们的观众,特别是年轻人。
蒋蒲英:好一个“花世界”,为了表现这个主题,您这一次展览中的作品尺幅都比较大。
柯桐枝:是的,热带雨林美不胜收,我就是一个大自然的搬运工,把自然中最美好的一切、把我看到的花鸟景物在宣纸上再生,同时把我对自然、对花鸟的理解也一并呈献给观众,以期与观众达到从“同视”到“共情”这样一个美妙的过程。很多人不能去热带雨林,我把热带雨林送到长沙来,让大家共同感受热带雨林无与伦比的魅力和无边无际的春色。
蒋蒲英:您用最凸显民族气质的颜色来描绘热带雨林的美,这本身也是一种很美好的体验,您是怎么处理抽象与具象的?
柯桐枝: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太多的美,人们看到的是花花草草,而我隐隐约约看到的是一张张变幻莫测又各有情绪的“花脸”。我们整个地球上能开花的植物有25万种之多,太多了,太美了,“花脸”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只要是美的景物,只要与整个画面相适应,我就画上去。用画笔讲述花鸟生命故事,是一个画家的本分。当然也不一定都是具象地表现某一种或某几种花,叫得出名字的花和叫不出名字的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我更希望表现这种蓬勃的花的世界,表达林林总总、美不胜收的花语,传递我对祖国大好河山、美丽家园最深沉而诚挚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