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对待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
栏目:聚焦
作者:王勇超  来源:中国艺术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p align="center"><img style="border-left-width: 0px; 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5/202203/W020220316297627488231.jpg" OLDSRC="W020220316297627488231.jpg"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里的古民居群</font></p>
<p>  博物馆在展示人类文明、促进文化交流、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截至2020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5788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达到1858家。快速发展起来的众多非国有博物馆,已经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建设文化强国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非国有博物馆在设立条件、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税收优惠等方面与国有博物馆还存在不相一致等问题。</p>
<p>  国有博物馆发展有国家投入和政策支持,其藏品大都出自考古、捐献等;非国有博物馆则主要依靠创办者个人投入资金,收集散落于民间的文物、民俗艺术品等。目前各种税费征收导致原本就举步维艰的非国有博物馆的生存更加艰难。例如国有博物馆实行的免费开放补贴、税费减免等扶持性政策,使非国有博物馆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严重制约着非国有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近两年受疫情影响,本来就入不敷出的非国有博物馆几乎没有经营收入,导致日常维护费用等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更大困难。</p>
<p>  目前,一些省份出台的文件规定和扶持政策,对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政策覆盖范围、政策支持力度和政策配套性、操作性来看,地区之间还严重不平衡。截至2017年底,全国31个省市中,有一半以上相继出台针对非国有博物馆的扶持政策:在馆建、举办展览活动以及学术研究方面,可享有政府相关部门的补贴与奖励;在运营、税收及用地等方面享有相应的优惠政策。但在贯彻落实政策过程中,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缺乏完善的政策支撑,政策纲领性明显不足;政策执行起来比较困难,往往无法落到实处,政策效应大打折扣。</p>
<p>  从国家层面来看,早在2010年七部委就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2014年下发的《国务院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通知(国发(2014)第62号)》,要求从2015年1月1日起暂停执行有关税收优惠政策。2015年颁发的《博物馆条例》,虽然规定“国家在博物馆的设立条件、提供社会服务、规范管理、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财税扶持政策等方面,公平对待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但地方在执行过程中缺少国家层面的操作性规定。</p>
<p>  鉴于非国有博物馆多属公益性特质,更应与国有博物馆在政策方面享有同等待遇,享受国家文化、税务、土地、金融等政策带来的优惠,在企业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城市建设配套费等税费优惠方面出台优惠政策。这也是《博物馆条例》的基本精神。因此,我建议:</p>
<p>  一、国家尽快制定与《博物馆条例》有关的配套性文件,发挥国家层面的统筹指导作用,加强地方的政策执行力度,努力实现“政策落地”的良好预期。</p>
<p>  二、实行非国有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这是实现非国有博物馆与国有博物馆被“公平对待”最重要的举措。从2008年起,国家开始对国有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政策,有力地发挥了博物馆的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但目前这一政策只在国有博物馆中实行,而非国有博物馆却被排除在了政策之外。建议国家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对具有明显示范带动效应、公益性突出的非国有博物馆,尝试实行免费开放政策,并将其逐步纳入国家财政补贴名单,真正实现财政政策“公平对待、扶持引导”的作用。</p>
<p>  三、加大公益项目资金的投入力度。目前,在全国有一部分体现国家水准和地域文化代表性的非国有博物馆,在服务公共文化建设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然而有的馆舍因建设资金不足,大量藏品面临阳光暴晒或酸雨腐蚀,急需入馆保护。希望国家相关部门进行有效顶层规划、合力扶持,从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文物保护经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并从金融与文化融合政策方面帮助解决非国有博物馆发展资金问题。</p>
<p>  四、支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国一些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主要分布于国有博物馆和国有文化单位,而与国有博物馆发挥着同等作用的非国有博物馆,却享受不到这方面的政策。这种状况不仅不利于调动民间力量发展博物馆事业,还使本来就生存艰难的非国有博物馆更加举步维艰。因此,建议国家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时,有针对性地把非国有博物馆纳入其中,在规划制定、项目布局、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统筹考虑,提供发展机会,发挥非国有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p>
<p>  五、建立公共卫生安全防护常态化体系。在重大疫情面前,做到快速、高效处置,推动非国有博物馆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健全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完善非国有博物馆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最大限度地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非国有博物馆常态化发展。</p>
<p>  六、推进数字化网上展览和线上服务功能。支持非国有博物馆研究人才建设,加大对藏品资源研究利用力度。盘活馆藏资源,实施各类藏品的数字化登记工作,利用互联网和移动数字平台,推进展览数字化建设。加强研究成果的出版以及在数字化网上展览中的应用,推出系列网上文化服务项目与平台,不断探索线上服务功能和运行体系,拓宽文化产品营销推广渠道,从而实现馆藏资源社会共享,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综合能力。</p>
<p align="right"><strong>  (作者系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院长)</strong></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