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与不可移动文物
保护利用的统筹协同发展
栏目:两会聚焦
作者:王震中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提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在此基础上,“十四五”规划纲要又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纳入其中。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7部门印发的《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大运河、长城、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基本完成,打造形成一批中华文化重要标志。如何突出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特色?这一重大任务怎样落实?这些成为两会委员热议的话题。

 

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与不可移动文物
保护利用的统筹协同发展

  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和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利用,是近年来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今年两会,我提出《关于把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统筹兼顾》的提案。在这里,围绕着这一提案,谈一些我的思考。

  通过调研,我们感到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面,黄河流域的各个地区自然生态有差异,人文和历史文化资源各不同,各地在新时代所面临的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起点也互不一样,因而建议黄河各个流段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以“国家级”的标准来设计,体现“国家文化公园”的总体要求下,都应因地制宜,各显特点;在展示黄河文明和历史文化时,要突出本地区特点,尽可能显示出它的“唯一性”。

  比如,宁夏地区,在文明探源方面的遗址稀少,但在汉唐时期的引黄河灌溉方面是其历史文化方面的特点,而且与今天当地的水土水利等生态文明和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所以宁夏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应该突出这方面的特点。比如,山西,既要展现文明探源和早期文明方面的襄汾陶寺遗址(尧都遗址)、晋南垣曲商城等遗址;也要展示作为民族融合的大同云冈石窟,并把云冈石窟与洛阳龙门石窟相联系,以此展现北魏汉化时从北向中原的发展;还要展现作为佛教圣地五台山的佛教文化等。比如,陕西,一是要展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等典型遗址;二是要展现神木石峁遗址等早期国家的都城遗址;三是要展现周秦汉唐的都城和王陵,等等。

  不可移动文物,包括石窟、寺庙、古建和重要考古遗址等。通过赴山西省忻州市、临汾市、运城市等地进行调研,我们看到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且还需要当地政府和文保部门长年坚持不懈才行。当地政府、文物部门、文保工作者也确实付出了巨大努力,也取得了可喜成绩。这里仅指出一些带有全国性的问题,以便工作的改进。目前,在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修旧如旧”的原则是对的,但不能因担心修缮有可能造成失真而不做定期修缮,致使一些著名古建,特别是建筑内的壁画等长期衰败,破旧不堪;有许多不可移动文物按计划进行了修缮,使它得以“延年益寿”,但有的修缮之后,却“一锁了之”,没有让它“活起来”,使得保护和利用相脱节;有些大型考古遗址的展示是有教训的,例如,河南偃师商城遗址的展示和保护,采取的是对遗址的一部分用大型钢架玻璃罩起来的办法,我认为既笨重又不美观,同时破坏了遗址内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比较科学可行的做法应该是把整个遗址做成大型遗址公园,对遗址公园内的各个遗迹做防护上的处理,按照遗迹的形制轮廓,栽种花草之类植物,并立有各个“解说牌”,在“解说牌”上既有解说词,也绘有遗迹复原图。对于这样的大型重要遗址公园,有的地方称作“考古遗址公园”,有的地方称作别的名称,我建议统一称作“国家历史遗迹公园”。

  事实上,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利用与黄河沿线九省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有多方面的交叉,把二者统筹兼顾,无论对于资金费用合理有效使用而言,还是对于九省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历史文化内涵而言,都是最科学合理、行之有效、可持续发展的。由此出发,我提出一些思考供有关部门考虑: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利用要与黄河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注重旅游景点和名胜古迹的生态保护,不搞过多的水泥建筑;增加城市内的生态文化公园,不搞用水泥建起来的假文物。新修建假文物,只能是费钱费力,昙花一现,而不可持续发展。

  沿河九省各地可以通过当地重要的不可移动文物的修缮和活化利用而使得自己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因地制宜,凸显当地历史文化特点,使各地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既是“国家级”的,又有其独特性和“唯一性”。这就需要各地认真研究本地历史文化、历史遗迹的特点究竟是什么。

  改变一些不可移动文物修缮之后“一锁了之”的做法,让这些不可移动文物“活起来”,作为当地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组成部分,对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开放,并完善解说牌和解说词,传递其历史文化,使人们在游览观赏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润和熏陶。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借鉴山西省永济市利用普救寺和《西厢记》的关联而打通历史和现实的历史遗迹活化利用方面的做法。把普救寺古建古迹与《西厢记》剧情相结合,这属于利用历史故事或情景再现来打通历史与现实,在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方面,是成功的,可以把它作为当地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于大型遗址的保护和展示,尽可能地采取遗址公园的做法,同时把“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国家历史遗迹公园”等概念统一起来,为此可以举办小型的研讨会或座谈会,就我个人的意见,赞成用“国家历史遗迹公园”的概念来统一“大遗址保护”“考古遗址公园”等概念。

  我们国家有5000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史,中华民族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不可移动文物在很大程度上恰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展现;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沿河九省在充分注意生态文明的同时,在文化内涵方面,对于当地的不可移动文物在保护的同时加以多方面的利用,无疑会使自己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无论是在历史文化的厚重和文化的璀璨上还是特色风格上,都是最佳的选择,这样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才是传世之作。

  (王震中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