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由广州市文联主办、广州市大湾区文化交流促进中心承办的“学党史 传经典 推新作”系列主题阅读活动在广州市多家红色文化场馆举办。活动由16场读书沙龙组成,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红色文化传承,邀请知名文艺家、专家走进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广州鲁迅纪念馆、全国第一次劳动大会旧址等红色文化场馆及各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围绕红色经典,同读者分享阅读体会,加深市民群众对广州红色文化的了解与认同。活动通过“花城+”与“新花城”平台全程同步直播,线上线下同步分享,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和全民阅读深入人心、形成风尚。
电视剧《觉醒年代》海报
杨克:诗歌写作的关键在于发掘新角度
2021年5月25日,在首场“学党史 传经典 推新作”系列主题阅读活动中,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杨克以“新时代诗歌写作”为主题,围绕亲身经历与代表作品,分享了诗歌创作中的心得感悟。
活动现场,广东省朗诵协会副会长杨芳深情朗诵了杨克的最新诗作《听见花开》 。随后,杨克向现场观众分享了作品《听见花开》《大湾区的天空》的创作体会。他指出,诗歌写作的关键在于发掘新角度——看似平常的事物,采用别样的眼光看待便能带给读者全新的审美体验。《听见花开》选取大湾区各城市市花作为意象,生动展示了大湾区11个城市“百花齐放”“潮起正扬帆”的多彩面貌;而《大湾区的天空》以区域内的机场与航班密度为切入点,通过描绘大湾区的空中景象,绘就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壮丽画卷:“一条巨龙脚踏七彩祥云/正羽化成仙,珠江,香江/濠江,合力把南海掀起如同飞毯”。
欧阳山小说《三家巷》书封
贺仲明:《平凡的世界》成为当代文学为数不多的经典之一
2021年5月29日,广东省作协副主席、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贺仲明教授通过线上直播形式,就“《平凡的世界》的现实启示”这一主题进行阅读分享。
贺仲明指出,读者的欢迎加快了《平凡的世界》的经典化过程,尽管学术界对其艺术形式存在争议,但应该看到的是,“《平凡的世界》已经成为当代文学中为数不多的经典之一”。
贺仲明分别从文学创作者和普通读者两大群体,阐述了《平凡的世界》所带来的现实启示。他指出,伴随着物质进步带来的精神文化冲击,有的作家对文学缺乏信心,或是仅仅将文学视作关于技巧的艺术。但是, 《平凡的世界》鲜明传达出一个信息,即文学能够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借此不断扩大自身价值,其关键在于作品是否反映现实,主动担负时代与社会责任。
傅修海:马克思主义最早由这些广东人引入华南
2021年5月30日,华南农业大学中文系主任傅修海就“朱执信、杨匏安的革命思想与文学探索”这一主题进行分享。
“朱执信是一位文武兼备、德才兼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理论家,同时是新文学的先驱之一。”傅修海说,朱执信将自己短暂的一生融进中国革命的浪潮之中,积极从事革命的理论宣传工作,率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他也被毛主席称赞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拓荒者”。
杨匏安则是华南地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傅修海表示,杨匏安作为一位中共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一生始终站在时代洪流的风口浪尖上”。1919年11月,杨匏安在《广东中华新报》连载长篇论文《马克思主义》,这是华南地区最早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之一。
谢友义报告文学《赤魂·赤土·赤旗》书封
郭冰茹:女性的自我意识在革命中觉醒
2021年6月30日,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冰茹,就“红色文学经典作品解析分享·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革命、战争与女性”这一主题进行阅读分享。
早期中国现代文学中,出现了一大批为女性呼唤性别平等与婚恋自由的作品。鲁迅的《娜拉走后怎样》、庐隐的《何处是归程》、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作品深刻表现了在平等自由的梦幻之下女性的艰难处境。郭冰茹描述道:“有了自由的青年在这自由的世界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脱离了旧家庭的个人无处可去。”
郭冰茹认为,无论是现实还是文学中,这些投身革命的女性将革命视为自我实现的道路,勇敢求索,不断获得自身主体性的确证,经战火洗礼,最终建立了自身与革命的同构关系。
吴武林:鲁迅是广州进步文学火种最重要的传播者
2021年7月14日,广东省博物馆党委专职副书记、研究馆员吴武林,结合馆内展品,为观众讲述“鲁迅与广州进步文艺”的点滴往事。
1927年,鲁迅受聘担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在广州生活了8个多月。他在广州教学、演讲、著述、创办专卖文艺书籍的北新书屋,指导文艺青年的文学活动,成为广州进步文学火种最重要的传播者。吴武林认为,评论鲁迅先生在广州的成就,要看他在这期间创作的作品、参与的活动,尤其要考虑他对广州,甚至港澳进步文艺的深刻影响。
鲁迅对广州进步文艺的影响在著名作家欧阳山的创作道路上得到突出体现。正是在鲁迅的影响下,欧阳山开始了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从“为艺术”到“为人生”的转变。“一开始,欧阳山是以至情文学走入文坛的。但接触鲁迅等一批作家的作品,尤其在拜访鲁迅以后,鲁迅的文学思想包括作品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导了他创作的转型。 ”吴武林说。
电视剧《山海情》海报
谢友义:红色题材蕴藏着信仰的力量
2021年7月20日,“学党史 传经典 推新作”读书沙龙系列主题阅读活动之《赤魂·赤土·赤旗》研讨会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举办。广州市文联领导、专家学者、革命先烈后代等嘉宾出席。
《赤魂·赤土·赤旗》由报告文学作家、广州市作协副主席谢友义历时两年创作,以非虚构的形式,呈现了“农民运动大王”彭湃领导农民武装参加国民大革命,以及红二、四师征战海陆丰的光辉历程,讴歌了彭湃及战友为广东乃至中国革命与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情怀。
“红色题材创作永不过时,其间蕴藏的是信仰的力量。”作者谢友义分享了创作感悟。他介绍,进行创作时,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给他带来深刻的精神震撼,成为他创作动力的重要来源。会上,与会嘉宾充分肯定了《赤魂·赤土·赤旗》在发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精神上的独特价值。
江冰:因为鲜活,所以火爆
2021年7月23日,文艺评论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江冰,漫谈红色文艺,就“主旋律的表现力与传播力”这一主题进行分享。
2020年以来,《隐秘而伟大》《山海情》《觉醒年代》等多部电视剧相继火爆“破圈”,让不少年轻人成为粉丝。在江冰看来,《觉醒年代》是以现当代英雄人物为表现对象的典范之作,鲜明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时期救亡图存的社会图景,生动刻画了一组具有理想主义、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尤以陈独秀的形象具有突破意义。
直播现场,江冰还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阐述广东文艺迈向宽广世界的主要途径。他认为,要使广东文艺走向外部世界,在交融中充分彰显广东气质是有效途径。一方面需要深刻把握本土性与国际性的矛盾统一,以积极心态面对并克服国际化焦虑;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广东气质与本土文化符号,以此作为精神坐标,进一步凝聚广东力量。
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书封
吴东峰:从真实中看见伟大
2021年8月14日,著名军旅作家、广州新四军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吴东峰,以“开国将军的生命奇迹”为主题,分享他在采访开国将军过程中的见闻与感悟。
吴东峰曾任新华社军事记者,任职期间采访了大量经过多次战火淬炼的开国将军。在采访过程中,吴东峰感受到了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开国将军们的生命奇迹。他们在连年不断的残酷战争环境中,以冲锋在前、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以向死而生、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演绎了威武雄壮、惊心动魄的现代战争奇迹。“开国将军们的累累战伤,是他们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用生命和鲜血浇灌出来的英雄花、光荣花。 ”吴东峰说。
张均:《山海情》是新时代的《创业史》
2021年8月22日,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均,以“从《创业史》到《山海情》”为主题,结合具体作品探讨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脉络与主要特点。
在当代文学中,柳青的《创业史》突出体现了“为人民”的特征,属于社会主义文艺的代表作品。改革开放以后,尽管文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为人民”的创作始终是一股重要力量。张均认为,近年来, 《大江大河》《山海情》等优秀影视作品的火爆,意味着社会主义文艺通过不断涌现出的优秀作品,在多元化文艺格局中继续发挥主导力量。“《山海情》是新时代的《创业史》,既真实反映出脱贫攻坚的时代主题,同时,地域风情的原生态呈现、生活细节的捕捉、人物心理的精准刻画以及演员精湛的演技,都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高度。”
庞贝:《乌江引》再现革命英雄的激情、勇气和智慧
2021年9月5日,广东省作协主席团成员、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专业作家庞贝,广州市文艺报刊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广州市作协副主席张鸿,以“长征密码:二万五千里情报战”为主题进行对谈,共同追忆军委二局为红军长征胜利所作的卓越贡献,并围绕庞贝最新长篇小说《乌江引》展开对话。
长征时期,军委二局在环境险恶的行军途中破译敌军情报,全天候监控敌台,而且时常是在饥寒交迫中工作。庞贝介绍道,在长征途中,“他们成功破译所截获的国民党军队所有密电,而在战争的另一方,国民党军队对于红军的密电则一无所获。此乃世界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情报战孤例。”
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庞贝以长征中的军委二局为原型,创作出长篇历史小说《乌江引》。张鸿认为,《乌江引》在写实和虚构之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既延续了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对于真实性的追求,又通过贴近生活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生动饱满。
庞贝坦言,希望《乌江引》能够告慰革命战争中的英雄,尤其是无数的无名英雄;同时,艺术地再现那一代人的青春年华,他们的激情、勇气和智慧亦足可给当今年轻人以精神启示。
庞贝小说《乌江引》书封
陈崇正:《三家巷》是当之无愧的文学经典
2021年9月12日,广州市作协副主席、《广州文艺》编辑部主任陈崇正,以“新南方写作的可能:《三家巷》对青年作家的启示”为主题,回溯广东经典著作《三家巷》的历史价值,并分享了自己对于新南方写作的理解与期待。
陈崇正介绍道,《三家巷》一经问世便广受欢迎,如今,经过几十年的磨洗,小说仍多次再版,是当之无愧的文学经典。通过阅读《三家巷》来反观当下创作,陈崇正进一步阐述了他从这部经典中得到的诸多启示。2018年,关于“新南方写作”的论述开始出现。作为新南方写作的代表人物,陈崇正结合《三家巷》这一经典范例,对新南方写作做了进一步的思考。他认为,以现代眼光重新审视这片土地以及在这片土地上已经发生和正在蓬勃发生的故事变得尤为必要,这一过程离不开文学的深度参与。
鲍十:广东作家为中国红色文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2021年11月7日,著名作家鲍十以“红色文学的影响力”为主题,结合个人阅读经验,向线上观众梳理了中国红色文学的发展脉络,并介绍了广东的经典作品在中国红色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鲍十介绍说:“广东出现了一批相当优秀的红色经典,这些作品在中国红色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其中以欧阳山创作的长篇小说《三家巷》最具代表性。鲍十分析道:“随着时间推移,一些作品会逐渐被人们淡忘,而我相信, 《三家巷》会一直被人们记住,它是中国红色文学里非常值得肯定的一部作品。”
此外,由黄谷柳创作的《虾球传》以及陈残云创作的《香飘四季》等小说也是广东红色文学的代表作品。鲍十认为,正是基于这些作品对历史的审美化表达,广东作家为中国红色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黄金来:文艺创作要从生活中汲取养分
2021年11月21日,广州市作协副主席黄金来以“挖掘英雄事迹 讲好广州故事”为主题,分享他在参与编写《羊城密事:寻访广州红色保密印记》一书时的心得与感悟,并从此书介入,进一步探讨红色文学作品的创作方法。
“红色历史中涌现了无数的英雄人物,这些人物原型往往比很多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更加‘高大上’,同时也更加真实感人。”黄金来说,“生活真实有时候超出了文学艺术所能涵盖的范畴,因而更加精彩。文艺创作需要从生活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养分。”
具体到创作实践中,创作者应该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人物概念。黄金来认为,历史人物首先是具有七情六欲的人,不仅有一身的浩然正气,同时还应该有侠骨柔肠与至情至爱。作家只有正视这些情感,赋予作品烟火味与人情味,才有可能创作出打动人心、流传得开的作品。
阿菩:红色是网络小说的重要底色
2021年12月5日,广东省作协副主席、广州市作协副主席、网络作家阿菩,以“网络小说中的红色基因”为主题,解读网络小说在结合红色革命历史方面呈现出的新特点,并为这一类型小说的发展与进步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部分读者对于网络文学仍然存在着某些误解,它们确实有追逐流行的特点,但同时也保留着自己作为文学的传统特质:在精彩的情节背后,大多数作品都拥有自己的底层逻辑。”从事网络文学创作与研究十余年,阿菩敏锐地发现:“红色是网络小说非常重要的一个底色。”
阿菩表示,网络文学大多采取的是一种民间立场,尽管在写作方法上会更加轻松、活泼,甚至伴随着迂回、夸张等手法,但是当它介入革命历史时,它所遵照的底层逻辑是严肃且积极的。“我们需要充分了解这种叙事。”
罗丽:南国红豆香飘何处
2021年12月26日,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罗丽,围绕个人学术专著《粤港澳大湾区戏曲影视发展路径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戏曲传播路径演变”为主题,介绍了粤剧这一岭南经典艺术形式与区域文化传统间的深层联系,并梳理出粤剧传播路径的历史演变。
罗丽认为,随着广东与周边各地的交流不断加深,粤剧表演不仅是广府地区节日、宗族庆典、宗教祭祀的重要活动内容,还随着省港班的流动在香港、澳门等地落地生根,甚至流布于海外,在华人群体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经典艺术形式的粤剧,百余年来通过不同观演空间以及不同传播媒介的革新,既记录下粤剧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也赓续着粤剧作为区域文化的血脉,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与创新。”罗丽说。
陈典松:红色记忆印刻在广州的精神内核中
2022年1月3日,中国作协会员、广东文学院签约作家陈典松以“广州起义纪事——记住这座城市红色文化的DNA”为主题,讲述了他创作长篇纪实文学《黎明之前——广州起义纪事》时的见闻与感悟。
谈及该书的创作过程,陈典松介绍道,他和另一位作者陈志遐在对广州起义历史文化遗迹进行半年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充分搜集、研究、利用公开出版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力图还原广州起义的全貌。
“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很多细节、材料,我读了非常感动。”他认为,动人的红色记忆已经深深印刻在广州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之中,希望通过这本书把广州这段红色历史记录下来,把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传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