迹之五十一(油画) 雷波
“迹,是事件,也是时间。她留下线索,等待我们捕捉。历史留下的,是迹;现在留下的,同样是迹。”雷波说。10月22日至10月31日,由中国油画学会、北京美协、北京画院主办,北京画院美术馆承办的“迹——雷波油画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展览聚集了雷波的油画作品70余件,旨在从绘画作品中去诠释这位中国油画家的内心迹象,领略中国本土油画的独特精神和气质,感受笔触之下那一份朴实的记写和渺远的诗意。
雷波,作为中国本民族油画语言的探索者,在面对中西绘画创作观念相互碰撞的问题之时,没有刻意逃避这些话题,而是一直忠于自己宽厚的内心。他的油画创作兼容当代和传统,包容“中”和“西”,正如他所言:“在当下,没法不当代,离了传统,作品便没了厚度。中国画骨子里的东西,自然是‘中’,但油画又如何能绕开‘西’?”
自2005年,雷波便开始思考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和油画语言的融合问题。10余年间,他数次到河南巩义石窟寺采风,到山西研究墓室壁画,感受历史遗留下来的那份斑驳的厚重,感受民族文化延续下来的血脉和气息,继而创作出《迹之五十一》《迹之五十二》等壁画般的作品。如何用西画的语言来表现本民族的绘画传统与精神?如何将曹衣出水的婀娜以及吴带当风的飞动孕育在油画创作之中?雷波的作品中提供给观众一些启发和思考。
绘画也是反思、观照历史的一面镜子,雷波通过墨迹斑驳的绘画创作,写照出一批在近现代硝烟中思想者的人物面貌,在近代思想的鸿蒙中汲取力量。李大钊、弘一法师……他们犹如划破黑夜的一道道流星,虽然转瞬即逝,却在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痕迹。雷波用《迹之三》《迹之四》等作品重现这些历史人物,便是追溯历史发展的痕迹。雷波几年前毅然辞去北京画院的职务,独自回到家乡广西,闭关3年潜心创作,开始了“半隐居”的生活,用自己的亲身感受去尝试体悟弘一法师的心境。作品《迹之三》中的人物弘一法师是他心灵上的挚友。艺术可以安放心灵,雷波寄情于创作,感受“华枝春满”与“天心月圆”。
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也能够反映生活,可是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应该如何把握?由生活到艺术,中间存在很多环节,而写生便是一个很好的途径。雷波既画过众多风景的写生,又画过众多市井人群的意写。如《迹之三十七》《迹之四十四》等作品,社会百态的人物都在其中,沉静淡然、不卑不亢,在黯淡的色彩中却传递出人性的光芒。他笔下的人物形象,不同于历史情感的伟大叙事,而是注入了一份份鲜活柔软的情感,这是独属于他个人的记忆碎片。他常常描绘人物背影,如《迹之三十八》《迹之四十六》等作品,带给观众十分真实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