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山中与局外人
——评韩克伟的《围城》系列
栏目:画者
作者:盛葳  来源:中国艺术报

围城31(油画) 韩克伟

  在漫长的艺术史中,城市被描绘的历史极短。在过去数百年,艺术家都更愿意描绘风景迷人的乡村,但田园牧歌并非现实,只是理想。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取代农业,工厂取代庄园,工人取代农民,城市取代乡村,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中心。这常常发生在某条河流的旁边,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随后发展出更多的上下游产业、生活区、休闲娱乐区及其他配套设施。这就是现代人所生活的城市,随着时针的转动,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我们活在其中,并且无法逃离。

  正是因为现实环境和日常生活的变迁,19世纪末20世纪初,城市开始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主题。生活在其中的艺术家基于不同的观察、体验和观念,创造出各式各样的城市图景。一开始,人们对现代工业的“高、快、强”充满希望,正如未来派艺术家波丘尼在《城市的兴起》中所描绘的那样;然而,城市也充满了各种矛盾冲突,就像卓别林在《城市之光》中讽刺的那样。从人文的角度看,城市是个复杂的对象。

  韩克伟也是一位以城市为题材的青年艺术家。在一系列油画创作尤其是《围城》系列中,他敏感地关注到城市不同的生态层。就像池塘中不同水位深度的生态层一样,在同一个城市中具有差异很大的生态圈层。韩克伟最重要的主题“城中村”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之中,由于基础建设的增长、来源多样的人口流入,城市生态从平面变为立体。一些未来得及被改造或重建,其周边却又迅速现代化的城市空间形成城中村,因其价格便宜而迅速聚集起底层居民和外来务工者。

  在韩克伟的作品中,城中村被表现为典型的仅有几层楼的红砖外墙老旧公寓。但艺术家并没有选择某个具体区域进行完全写实的视觉再现,而是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观念化,尤其是使用了蒙太奇拼贴手法,将自己对城中村不同视角的观察和理解展现在同一个画面空间中。拥挤的矮楼结成面、连成片,远处则是林立的摩天大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是正在高速建设、发展中的中国城市的一个缩影。然而,韩克伟的目标并不仅仅满足于表达这一点,相反,他对此有着深入的人文思考,并试图在自己的画面中展现出来。

  艺术家在创作中尤为强调两点:其一是将自我作为主体认同为这一城市生态层中的一员,因为他曾真实地生活于其中;其二是由此所带来的或俯或仰的视角,这些视角并不单纯是空间性的,也是文化和社会的。从作品来看,它们更多体现为俯视。因为,城市或城中村本身不是韩克伟的目标,生活在其中的人才是。从半空看下去,在狭长交织的小街上,在密集交错的电线网络下,成群的人们在行走,在忙碌。

  韩克伟的作品给观众带来很多启示,也带来很多思考。许多人都有过在类似小楼和地区居住的经历,这些楼中人口巨大的流动性和沉重的生活压力使得人们不会去追问彼此,甚至也不会去追问自我。但韩克伟的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去重新思考城与人。他将系列作品命名为“围城”,这不仅是指城中村中被描绘的城与人的关系,也指涉着艺术家和观众身处于复杂的现实之中——我们既可以通过他的作品唤醒自己“此山中”的记忆与身份,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面对只有在城外的高楼上才能获得的“局外人”视角。城中村如此,城市中其他生态圈层又何尝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