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旧书画“全色”略谈
<div class=TRS_Editor><style type="text/css">
.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style>
<div class="TRS_Editor">
<p> “全色”在古旧书画修复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所谓“全”字,从词义上理解为“完整、完备、不缺少”,而全色即为用调兑好的颜色,根据原作的艺术特点,用笔补全画面中的缺损部分,使之复原。古旧书画因流传久远,一幅画有时几经揭裱后,画面或残损、或部分模糊不清,这就需要修复人员用墨或色将它补好,恢复原作风貌。所以,全色是字画修复工作中的重要环节。</p>
<p> 全色分全补和局补。全补,指将画心中有无画意的残损部分用颜色补全。而局补,是针对主要画意之外的画面残损部分的修补。无论是全补还是局补,都需要修复人员在工作中积累丰富的绘画知识,具备一定的绘画技能,了解各个流派的风格特征和笔墨特点。唯有如此,才能做到在全色中胸有成竹,使残损的画作达到应有的水平。</p>
<p> 局补更能保持画作原有风貌。在修复界,一直以来有对文物“修旧如旧”和“修旧如新”两种观点的讨论,而我国对现有文物的修复还基本采纳“修旧如新”的方式,而西方一些从事文物修复的人员基本采纳“修旧如旧”。“修旧如旧”的理念延伸到字画的全色上,即为局补。</p>
<p> 局补较忠实原作风貌,只是将那些岁月对原画作外来因素的侵蚀去除掉,如纸张的破损、墨线的断痕等,而不触及画意的实质。毕竟修复人员非画作者本人,全色与画家那种纵横挥毫、随意作画的情况不同。因此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本的装潢形制、画面风格,不可画蛇添足,哪怕是一点点墨迹,都不能随意更改、处理掉。只有本着这样的原则,才能将那些历经风雨保留下来的历史真迹保护好,发挥它的应有价值。近些年,局补也被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所认可。</p>
<p> 按照书画的装裱类型——手卷、册页、立轴的不同形式,全色可分为“平全”与“立全”。凡是经揭、漂、矾过而又残破不全的画心,都要先挣在壁(俗称纸壁“大墙”,是钉在墙壁上,用来绷平画幅的一种装裱设备)上待全。再根据画心所要裱成的形式及观赏特点,酌定如何放置全色。例如,手卷、册页多平放在桌子上欣赏,全色时也应挣在壁子上,平放在桌子上进行工作,即所谓“平全”。如立轴是立式悬挂着来欣赏的,则要立式挣在壁子上全色,即所谓“立全”。只有这样进行全色,才可以达到较好的欣赏效果。</p>
<p> 调色是全色的基础。字画的全色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懂得色彩的色相和色系之分。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美术知识,才能驾轻就熟地以一种为主色,掺杂其他色而调出所需要的颜色来。补全古书画,常用的颜色有:松烟旧墨、油烟旧墨、花青、赭石、藤黄、蛤粉、石青、石绿、朱膘胭脂等几种。每次调色时不要过多,只够当日使用即可。调色应调得比原画心颜色浅些,则无害。如全一次不成,可多全一遍,达到与原画心色调统一为止。如若急于求成,想要一次即染出所需的色彩效果,反而容易使全色处发暗,色彩呆板。这是因为水色不易浸进纸纹,只浮在表面,如果将颜色调得浅些,色稀就容易浸入纸内,两三遍全就,能够减弱全色处的暗光,色彩也较灵活润泽。</p>
<p> 由于调色不当,补全处干后与画心色彩色调不一的,可用另一色去遮盖。比如原画是米黄色,全上的红颜色较显著,可配些黄色压一压。如果,用另一种颜色还压不住,或者因这么一压,反使残缺处颜色变深了,可用水笔洗掉重新全补。</p>
<p> 全色时,光线的优略起辅助作用。进行全色时,应选择光线适当的地方,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般全色在光不夺目而又明亮的地方最为合适。由于光线的关系,画面是朝东全的,全后再使画面朝西,就会显现出很多的漏全处,为使全过的画经得住左右观看,就须在光线强弱不同的位置上进行检验,把漏全处补全。在工作中我们常常会碰到,画心脱落处在全色后仍然发暗,遇到这种情况,可磨白芨水涂在上面或将白芨水掺入调好的色内全之,这样被全处会显出一定的光泽。因我们巧妙地利用了白芨(一种药材,用水泡后有粘性,干后有一定光泽)的特性,所以处理的效果很自然。</p>
<p> 接下来是全法。调色后,一般用小楷笔,如小蟹爪、大蟹爪全补。不过也因个人爱好、习惯的不同可选择得心应手的笔型。每当全第一笔时要首先试一试补色处是否漏矾,若有漏矾处或矾性过小,笔到处容易出深点,须再矾一遍。画在丝织品上的画需要全色处一般都或多或少出现了断裂,这就需在全色前在断裂处磨口。小的断裂处磨口后直接全色,大块缺损断裂处需配补好同等质地丝织品后再用颜色全。补全断裂、缺损的丝织品的方法较细致复杂,此处不再细说。画心有大块残缺的,可用羊毫笔,用烘染法,效率高。一般全补画心上小块的脱落处,用小楷笔从右往左一笔一笔地挨着全,即所谓的“波进法”,但笔尖不要蘸色过多,而且要特别注意,不能把颜色蹭到原画心的纸素口,不然,会出脏圈,影响画面整洁。有些窟窿的磨口部分,须用较干的笔点补,才能求得色调的统一。</p>
<p> 全色者必须掌握好点、勾、染、波进等几种全色的方法,随机应变,使画面协调一致。我们所谓的“点”,是适用全小窟窿、磨伤处。所谓的“勾”,是用在全补时,只有笔尖下得去的小缝时使用。波进法是用在全大块处,手执斜笔从右向左上下行笔进行全补。若该用波进法全的改用勾的方法,就易出一道道的笔痕。</p>
<p> 如果画心基本上完整,或本来就是幅新画,但仅有一两块挖补处需要全色的,全补时,一般是先用羊毫笔烘染较淡的底色,再用小楷笔全之。这即所谓:大胆落笔,细心收拾。古人云:一经一纬之谓织,一纵一横之谓画。一丝不平,是织之病,一笔不妥,是画之累。正如南北朝时期的姚最在《续画品并序》中所说:轻重微异则奸鄙革形;丝发不从则欢惨殊观。</p>
<p> 由此可见,在全补画心时,如果该着浅色而稍微深了一点,或者该着深色而稍微浅了一点,一笔跟不上,就会改变人的形象,改变人物的悲欢神情。因此,我们在全补残破的画心时,绝不能匆匆下墨。粗心大意、掉以轻心就会出问题。即使全补一枝一叶,也要细细斟酌、反复揣摩,审定应补全部的用笔、用墨,然后才能轻勾轮廓,补缺成全,力求使补全处的一笔一墨与全局脉络息息相通,浑然一体。否则,所补全的笔墨或与画面物色各不相顾,或落墨出浓淡不分、层次不辨,就会使古书画失去光彩,毁坏作品。</p>
</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