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接受的三个维度
栏目:艺术眼
作者:马明宸  来源:中国艺术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style type="text/css">

.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
<p align="center"><img style="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complete="complete"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5/202107/W020210725605778396632.jpg" OLDSRC="W020210725605778396632.jpg"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还有一只短笛在隐约吹响(中国画) 2019年 马明宸</font></p>
<p>  艺术的接受现象可以区分为三个维度:一个是横截面的个人接受,我们一般称之为艺术鉴赏活动;另一个就是横向的社会群体接受,我们称为传播和流行;还有一个就是纵向的历史文化接受,可以称之为进入史册。个人层面的艺术接受具体表现为作品对鉴赏者的情绪感染以及灵魂触动;艺术的社会传播则又涉及到时代主题、社会思潮和文化背景;历史层面则要沉淀、过滤掉现实中的功利因素,经过时间的考验和历史文化的选择,才能够最终成为经典。艺术接受的三个层面同时也可以说是三种境界。</p>
<p>  艺术创作是社会上一部分人——艺术家所做的事情,艺术的接受则是整个社会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之为人的生活,除了衣食住行要消耗物质产品之外,人还有精神生活,要消费文化产品,获得精神享受以涵养自己的心性。一个人的一生可以不信仰宗教,也可以不深究哲学,但大多不能完全回避掉艺术,从日用民生中的工艺古董到戏曲文学等民间通俗艺术,甚至再高雅一点的书画、雕塑,艺术无所不在。在民间,人们用一个通俗的称谓“玩意儿”来指称艺术,这就是说明艺术的作用就在于娱情悦性和涵养心情。</p>
<p>  人类之所以需要艺术,就是因为人作为有灵性的生命存在,艺术是人类最通俗、最基本的反思人生和品味存在的性灵活动,是普通人生活的心灵慰藉和自觉途径。艺术对人性的涵养、对“存在”的觉悟和生命意识的唤醒,正是启发人的自觉意识,唤醒人的存在觉悟。化育人性、启迪人心是艺术的终极目的,只是艺术的这种功用就像我们身边的空气一样,宏大而无形,所以平常百姓日用而不知。但这并不能否定它是社会存在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这是艺术接受的第一个层面。</p>
<p>  艺术存在的方式是以生命个体为本位的:艺术创作是一种个人化的实践活动,作品所表现的是生命个体的感性生命体验,并且艺术鉴赏也是以一种微观的个体化视角,来述诸观者的内心情感,这还是个体化、个性化和个人化的感性作用方式。但人又是社会存在物,不是完全封闭的孤独个体,艺术所表现的也是社会性的情感和公共意识,作品所触及的“存在”,也是所有人生活的普遍主题,所以艺术才可以实现人际之间的传播,引发不同个体的共鸣。</p>
<p>  艺术的接受与传播更不是艺术本身之内封闭的事情,它是社会存在范畴。艺术作为社会文化形态之一种,属于意识范畴之一类,艺术的接受要与整个社会的其他文化背景甚至整个社会综合体,包括文化背景、社会思潮和时代主题相互渗透,作品与受众相互激荡、相互作用,最后形成效应。所以背景元素在某种程度上又决定了一个具体时段的艺术接受与传播的状态,它主宰着作品和艺术家的命运。</p>
<p>  一个时段之内、一种文化背景之中,作品出来之后能够引发多大范围的认可和多大强度的接受,这就不是艺术家本人所能够完全决定的了,还有另一半裁决权,那就是社会接受和选择,参与者就是政治背景、文化思潮和时代趣味等元素。所以艺术的社会接受就受到上述条件的制约,现实流行作品的产生可以说更是社会选择的结果,这就是艺术接受的第二个层面。</p>
<p>  艺术家想创作能够引发现实社会反响的作品就必须与他所处时代进行相互作用,关注社会问题、政治导向和时代趣味,要回应时代课题。艺术的个性化视角与现实社会背景也并不就是天生相对立或不可调和的,二者完全可以完美地结合,像石鲁、钱松嵒、周思聪诸先生,他们就是自己有着投身革命事业和新中国建设的感性实践和切实体验,再把个性情感与时代主题相切合,所以才产生了《转战陕北》《红岩》《长白青松》等一系列重要的主题性创作,成就了一批红色经典。</p>
<p>  红色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也并不是因为其深刻的政治思想性,因为艺术不是理论,它无法明理说教,作品还是以依靠荡漾在作品中的人情人味和真情实感打动观者,然后再通过点题形象进行主题暗示,完成一种情理转换,完美地处理好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个性与共性达于契合,个人情感才奏出了时代的强音,所以作品的精神内核还应该是真情实感。反之如果没有这种情感内核,无关痛痒、无病呻吟地装腔作势和标语口号式的歌功颂德,那就有阿谀和粉饰之嫌。失掉了真实恰当的个人化情感体验的主题性创作和重大历史题材作品,就与艺术本身背道而驰了,也与其政治功用南辕北辙。</p>
<p>  另外在中国艺术史上的每一个时代中,除了现实流行和应时之作外,还总有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和艺术家存在,像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等人,这些人大多以花鸟、山水为题材,画抒情写意的闲散小品,作品没有太强烈的时代性,也不受一时的主流因素束缚,以表现个人的闲情逸致为主。抒情小品以情动人、形式唯美,这些作品可能当时处在现实的社会主潮之外,进入不了表层主流话语中心,但是却也形成了另外一种更加长效的艺术暗流。这股艺术暗流在时光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中,反而会转换成历史视野中的主流,成为了文化中的经典。当时的非主流艺术作品正是依靠这些未为时眼眷顾的“应俗”和“闲散”,才没有因为朝代变换和政权更迭而被历史淹没,反而成为了不朽和永恒。</p>
<p>  从长远的时段来看,一时的现实功效和长远的历史文化价值相比较,后者才是大象无形,历史视野中的艺术的接受,除了现世效益和标准之外,还有一个历史文化选择的过程,要淘汰掉和弱化掉当时的选择和判断,来转换标准、去伪存真,黄沙吹尽始到金,回归到历史和文化的层面上来。文化的选择才更加接近艺术本质的价值,这是艺术社会接受的第三个层面。</p>
<p>  现实的艺术家都生活在当下,其作品如果能在当世实现价值最好,但实际情况又并不能尽然,很多作品在作者逝世几十年之后才被重新发现,其意义和价值已与作者本人没有任何实际功利关系,这是人生在世从事艺术事业的难处。</p>
<p>  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经历和基础,也有自己的个性和艺术人生观念,更有不同的价值实现领域设定,所以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趣好,循着自己的自由个性和天赋才情来创作。只要珍惜生命、勇于实践,真实感悟、不失本心,就不枉费此生,也不枉为一家。艺术家不用赶潮追风和随波逐流,要有定力和自信坚持自己,所有的真正有价值的作品,社会接受只是时间先后和维度转换的问题。让自己的作品能够成为整个民族历史文化链条中的一环,滋养后世万千生灵,这也是人生价值的另一种实现方式。</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