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挖掘传统曲艺 恢复珍惜说唱曲种
栏目:艺林
作者:本报记者 吴华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万籁清音——老北京子弟八角鼓专项人才培养项目”成果展演在京举办——

抢救挖掘传统曲艺 恢复珍惜说唱曲种

  “万籁清音——老北京子弟八角鼓专项人才培养项目”成果展演日前在国图艺术中心音乐厅举办。北京市曲剧团率培训班的部分教师和全体学员,为观众带来两场各具特色的精彩节目。

  老北京子弟八角鼓,是清代中叶及晚清在满汉旗籍子弟消遣娱乐间应运而生的一批说唱艺术的总称,是传统民俗与传统曲艺结合发展的产物,是汉族文化与满族文化交流发展的产物,也是京城独特戏曲曲艺文化与本土族群文化交融的产物,保留着北京独特的城市记忆,贯穿着地道的北京文化。自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随着北京城居民结构、语言、风物的变迁,八角鼓中的艺术形式逐渐淡出观众视野,舞台上只偶见吉光片羽。

  作为北京特有的地方剧种,北京曲剧的声腔音乐主要来自八角鼓中的单弦牌子曲,从说唱到戏剧的过渡则是以拆唱(彩唱)八角鼓发展而来,与北京八角鼓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2019年起,北京市曲剧团推出了“万籁清音八角鼓”沉浸式系列演出,至今已演出150余场,深受观众好评。此次,在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的资助下,北京市曲剧团于今年3月至6月展开了针对老北京子弟八角鼓体系各艺术形式的人才培养活动,期间恢复了八角鼓群曲、北板大鼓、琴腔数子、梅花大鼓、五音联弹、杂牌子曲、联珠快书、穿心岔曲、北京时调小曲等稀见于舞台上的说唱曲种,挖掘排演了部分曲种的珍贵曲目,并编印了50余万字的《八角鼓文论汇编》。本次演出即是对于该项目成果的集中展示。

  据本次培训项目负责人、北京市曲剧团艺术传承中心主任顾伯岳介绍,本次展演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其中群曲《万寿天香》、时调小曲《八仙庆寿》、梅花大鼓·五音连弹《百鸟朝凤》3个节目尤其值得推介。《万寿天香》在八角鼓的牌子中间恢复了昆腔和久已失传的高腔,场面热烈,仪式感强。《八仙庆寿》与八角鼓群曲全部由男演员表演相反,都是女演员演唱,在台上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赏心悦目,娓娓动听;五音联弹,又称换手联弹,属于梅花大鼓中以展示乐师独特技巧的一种形式。 《百鸟朝凤》不仅演唱了完整曲目,而且还有乐队和演员的互动。此外,京韵大鼓《大南阳关》、联珠快书《草船借箭》、串铃数子《子弟过会》、牌子曲《穷逛万寿寺》、京韵大鼓《击鼓骂曹》、穿心岔曲《夏景·倒卷帘》《冬景·俏东风》、单弦《翠屏山》、北板大鼓《鸿雁捎书》等也都独具特色。另外,本次培训项目的艺术顾问、82岁高龄的三弦演奏名家孙鸿宴还亲自上阵为学生伴奏。

  “此次培训努力让老北京子弟八角鼓所蕴含的文化精神薪火相传,使技、艺、术完整贯穿于项目之中,通过曲艺人才培养、曲艺曲种艺术资源的抢救与挖掘,继承和传承传统艺术,使古老的八角鼓艺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顾伯岳说。

  培训班学员在3个月的专家授课与多场八角鼓主题文化讲座中收获满满。北京市曲剧团青年演员郭曾蕊表示,在培训中跟老师学到的梅花大鼓的打法,跟自己以前的打法是完全不一样的,可以说真正了解了梅花大鼓的精髓。“此次培训也是让大家来寻根,了解北京曲剧的历史,从而进一步思考北京曲剧应该怎样唱、味道从哪里来。”郭曾蕊说。

  据了解,展演期间,国图艺术中心音乐厅还举办了以“从八角鼓到北京曲剧”为主题的艺术知识展览,图文并茂地向观众普及相关曲艺和戏曲常识,宣传传统艺术和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