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守正创新的道路发展传统艺术
——怀念著名剧作家、导演、词作家林汝为
栏目:忆故
作者:种玉杰  来源:中国艺术报

林汝为

  就在几天前,著名剧作家、导演、词作家林汝为老师离开了我们,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影视艺术,离开了热爱她影视艺术作品的广大观众。虽然我与林老师工作、生活在不同的艺术领域,但听到这一噩耗仍感突然,一缕说不出的复杂情感不知不觉涌上心头。

  林汝为老师是著名的影视剧编剧、导演,我与林老师私下里并没有交集,可她的大名却很早就铭记在我心中了,原因就是她改编、执导的新中国首部长篇电视剧《四世同堂》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她。这部电视剧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能够风靡大江南北,之后又在各级电视台反复播出,证明它是一部深受广大电视观众喜爱的优秀文艺作品。该剧充分展现出创作者编、导、演等各个方面的卓越才华,成为久播不衰的经典影视作品。这部电视剧受到观众的欢迎,除去题材及内容好、众多艺术家塑造出精彩的人物形象外,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的推出也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重整河山待后生》由林汝为老师作词,作曲是雷振邦、雷蕾、温中甲老师,演唱则是京韵大鼓大家骆玉笙先生。这首主题歌的词、曲、唱都由顶尖的艺术大家来担纲,这样的强强组合保证了作品的艺术水准。这首主题歌流传很广,影响很大,不光我们曲艺界的老中青艺术家乐于在各种场合演唱,声乐界、戏曲界的很多艺术家们也争相演唱,反映出各个界别的艺术家们对它的喜爱,也体现出了它的经典性。

  在传统鼓曲艺术形式处于低谷的当下,这首主题歌成为推广传播京韵大鼓说唱艺术非常有效的介质。它让亿万中国人知道了中国传统说唱艺术中有一种鼓曲形式叫京韵大鼓,听起来高亢激越,声韵浓郁,一唱三叹,回味无穷,同时它也让更多人喜欢上了京韵大鼓。这是传统艺术的幸事,是说唱艺术的幸事,更是京韵大鼓的幸事。这首主题歌对鼓曲艺术而言是立了大功的,而这样的功劳无法用奖状、奖杯来表彰,更无法用语言文字来界定,它的功劳和价值永远铭记在我们曲艺人的心里。

  好的作品观众喜欢听,演员也喜欢演唱。这首主题歌一经问世就让我非常喜爱,并成为我演出的保留曲目直到如今。记得1985年这部电视剧播出不久我参加了北京市文化局组织的一场综艺演出,当时安排我唱两首作品,一首是流行歌曲,另一首就是《重整河山待后生》。轮到我上场了,第一首唱完之后观众报以礼貌性的掌声。第二首《重整河山待后生》前奏响起,当我一张嘴唱出“千里刀光影”一句还未完,观众席掌声骤起,当时感到很突然,今天这观众是怎么了?演唱到“花香之地无和平”时,“和平”两字尾音还未落,更热烈的掌声、叫好声迎面扑来。说实话,这时我真有点发蒙。虽然感到现场观众不同以往,但受到现场热烈气氛的刺激,自己表演的情绪被彻底激发出来,接下来是更加投入的演唱,全曲甫一终结,更加热烈的掌声、叫好声再次袭来,伴随着“再来一个,再来一个”的喊声。我记不起当时是怎么下的台,到了幕边又被观众的掌声请回舞台再次谢幕。当时我还很年轻,舞台经验不够,面对这种场面不知如何应对。当第三次谢幕时,主持人说:你就满足大家的要求,再唱一个吧。我当时对观众说: “很抱歉,我没准备其他节目,谢谢大家啦!”好在观众没有难为我,而是用掌声把我送进边幕。

  这是我第一次在舞台上演唱这首主题歌,也是我进入专业院团参加演出表演节目第一次受到这么热烈的欢迎。我知道并不是因为我的艺术水平有多高,当时我二十六七岁的年龄,艺术能力还很有限。能够获得观众热烈的掌声欢呼声,最主要的原因是《重整河山待后生》这首主题歌当时已是家喻户晓,是这个作品得到了老百姓的高度认可。我当时能够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是因为我的演唱满足了观众现场欣赏这首主题歌的心理需求,这一点我是非常清楚的。

  “守正创新”这个词当下使用很频繁,已成为传统艺术工作从业者们信奉的圭臬。如何让传统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已是广大文艺工作者艺术创作的普遍追求。而这首主题歌的成功,则很好地印证了传统艺术遵循这种创作追求的光明前景,体现出传统艺术生存发展的规律。沿着这条道路去发展我们的传统艺术,一定会有新的收获,一定能创作出新的为广大观众所喜爱的艺术作品。

  一首好的作品被广泛传播,既满足了广大观众欣赏艺术的需求,也为演绎者提供了展示自己艺术才华的抓手。通过演唱这首作品,我们大家从中受益匪浅。我们曲艺人懂得感恩,懂得回报,我们会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来回报社会、回报这首主题歌的主创者。而最好的回报就是继承好传统说唱艺术,同时力争创作出能够被广大观众喜爱、被业内充分认可,能够广泛传播,并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的优秀鼓曲作品。

  (作者系中国曲协副主席、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