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教育:“放天足”而不“裹小脚”
栏目:艺术眼
作者:代大权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在课本和作业本上画了许多解放军、八路军奋力拼杀的场面,战士都是娃娃脸,小孩的脸画起来很舒服、很自然,及至技艺稍长,也能画些苦大仇深的脸时,就更喜欢孩子的清纯质朴。在成长中随着阅读更加丰富,荀子的“性恶说”不会影响我下笔,古灵精怪的侠盗传说也不会让我改了初心,我以为创作儿童作品——孩子就该是清纯质朴,初心就该是清纯质朴。虽然我一生与美术相伴,但我从来没上过什么美术辅导班,或许是因为时代的原因,而今回顾过往,我觉得非常庆幸。没有上过美术辅导班的我,就有如“放养”一般,在创作上拥有更多的选择、更多的自由;美术辅导班里的孩子们可能会早早地被老师教授的各种规则、图像等束缚。

  后来,我如愿上了美术学院,当了美术老师,美术创作从信手涂鸦变成职业行为,也常常有机会接触到儿童美术教育。每次看到儿童画作,我就感觉是一种享受,享受曾有过的自由与放纵。如果去体会用儿童的视角看成人的世界,就是在享受中回归初心。那时,正好陕西少年儿童出版社找到我,说要出一套古今中外文学传世名著的儿童普及丛书,都得配上插图。我从古希腊、罗马神话到《鲁宾逊漂流记》,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到《红楼梦》《聊斋》,画得天昏地暗、酣畅淋漓,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历经岁月的沧桑,抵达可乐、好玩的结果。也是在这套丛书面世后,我不但陡然成了当时很“壕”的万元户,也成了插画的“万金油”,什么画都敢画,最重要的是为儿童画画,画出了心得。从那以后,以儿童的通透看光怪陆离的世界,成为我表现任何题材的创作前提。我发现,用儿童的心理去看待成人的世界,有些伦理、功利就变得可笑了。儿童视角是成人难忘的初心,尤其在人生经历了太多混浊之后,更须承认初心难得。

  而今,儿童美术教育繁荣兴盛,但不乏揠苗助长的情况,儿童的初心在绘画中变得模糊。社会上儿童兴趣教育的低龄化发展,使得各种幼儿、少儿美术课外辅导班,如雨后春笋般快速生长,争奇斗艳。这些课外班的师资以幼教为主,后来也有美术院校毕业生为了生计放下身段加入进来。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生源,各种教学说法就出来了:你说要画契斯恰柯夫,我说要画构架结构,还有说主张回望传统,在大师的色彩里套取经验,从二维平面中寻找线性的表现等。看似每个班都有主义支撑,每个班也有流派垫底,我们的家长、儿童呢,只能无所适从。家长们即使半信半疑却也无可奈何,这也助长了儿童美术课外培训成为“钱又多又好挣,事越搞越荒诞”的行业。

  以我这个教了一辈子美术的所谓资深专业美术教师的愚见,以我从会拿笔就会画画的过来人的浅见,儿童画画只提供纸笔空间就足以,让孩子们愿意画什么就画什么,愿意怎样画就怎样画,不愿意画了就不画。可是,太多老师家长都说不行。现如今中小学都有美术课,都有专职专业的美术老师,美术老师的职责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守土有责、育人有责。家长希望孩子不偏科、全面发展,除了数理化,音体美也能有所加强。所以,我们的孩子先是经过学龄前林林总总的课外美术教育,再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跟着学习统编美术教材。而这一过程中,如何权衡、平衡其中的利弊,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主张儿童画画要“放天足而不裹小脚”,任其乱画胡画少说为佳。儿童的涂鸦是在其思维尚未成形、语言组织能力不足、词汇的质与量都不能满足准确自由的表达时的再自然不过的行为。儿童用造型和色彩替代语言和文字,造型的严谨与否、色彩的准确与否都比不上思想的自由与否。让儿童想象自由飞翔,才是儿童美育应尽职责。如果某个孩子确有艺术天赋,对造型和色彩、节奏和韵律表现岀不一般的敏感、不一般的冲动,便可以考虑接触专业美术教育,为大学继续在美术专业方向深造做一些实在的铺垫和准备。而能成为岀色画家的孩子,只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可能性。

  我认为,在儿童美术教育中老师、家长都需要换位思考,在尊重孩子天性的基础上去发现孩子的天赋,从而给予孩子更妥当的培养。需要警惕“为孩子好”这样冠冕堂皇的成人思维对儿童成长可能带去的负面影响,因为这种思维一来可能扭曲孩子的天性,二来也未必成全大人的期盼——儿童美术教育真该冷一冷、静一静。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