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影响让墨西哥艺术家加布里埃尔·达维没能跟随自己的作品一起亮相中国,但他利用海南儋州海花岛博物馆5号馆圆厅,指导12位工人连续工作5天,完成了由80000块彩纱、60000颗气钉构成的彩虹瀑布作品《光场》,让观众步入环形瀑布之下,能够得到空间、天光、灯光与色彩组合的豁然一亮的观感。这件作品将展至12月8日——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恒大童世界集团主办,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海花岛博物馆承办的海花岛博物馆开馆展:“世纪·浪潮——2020海花岛国际艺术邀请展”邀请了包括达维在内的希腊、法国、韩国、喀麦隆、美国、意大利、日本、中国等24个国家的95位艺术家共计176件(套)作品,囊括了全球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及其最新创作,掀起国际视觉艺术的“浪潮”。
断层与构造(废弃物、钢架等) 李琳琳
“岛屿展览”的“在地性”
达维并非个例——在展览筹备之际,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各展方克服疫情带来的种种困难,决定沿用“2020”作为本展名称,“各国艺术家的作品来到海花岛,表达了各国人民互相帮助、战胜疫情的艺术精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董事长李金生说。
本次展览以“世纪”和“浪潮”作为两大学术讨论指向,从“文明之维”“全景世界”“人工再造”“时间文本”“围观叙事”“未来触觉”六个方向审视和回应本世纪的问题,寻觅未来浪潮的踪迹。据本展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观察,来自24个国家的艺术家,从40后到90后全覆盖,代表了20世纪后半叶至今的艺术样貌,“如果我们把这些艺术家作为整体的全球艺术来观看,就能够大致地了解和感受这个世纪的艺术变化和走向”。
“岛屿展览”的“在地性”决定了展览将带有更多的“海水味”和“浪涛声”。艺术家李琳琳通过拼贴、动物标本、树木等组合一个巨大的生态体系,用装置《断层与构造》创造出一个新的自然景观,传达出对生命、自然生态问题的思考。蔡雅玲用十万多颗水晶珠串起装置《红海》,意在提示人们保护海洋环境。法国艺术家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以国家级非遗黎族山歌为核心元素创作的装置,为观众带来全新“在地性”的触觉体验。中央美院丝绸之路艺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岳洁琼策划的“蔚蓝之约”单元,邀请到了埃及、委内瑞拉、美国、奥地利等国的艺术家作品,展览通过“海水”装置链接成一个整体,呈现出大洋相连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
海花岛博物馆所在地儋州也是苏东坡最后的贬谪之处,宋代苏东坡曾谪居此地,讲学明道,一时海内外贤达慕名而来,使儋州顿成诗书文墨荟萃之地,海南的文脉亦发端于此。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策展人徐家玲以“东方诗学”为主题,邀请到阿多尼斯、吕德安、车前子、戴光郁、何灿波、田卫、贾秋玉、付小桐8位诗人、艺术家的绘画和装置创作,以东方诗学在当代作品的演变和发展,呼应一代文豪苏东坡的历史文脉。
意大利的劳瑞斯·切克尼,新加坡的鲍嵩玉,韩国的朴丽萨,法国的塞莱斯特·布歇-穆日诺,古巴的基德·沃尔特,美国的利兹·格林,日本的宫岛达男,中国的徐冰、宋冬、许仲敏、胡庆雁……诸多艺术家在材料选择、形态创造、空间结构,特别是在观念表现方面,都具有当下时代的特征,扩展了当代艺术创作的手法。可以说,能够驾驭大型空间已经是当代艺术的时代需要,也是艺术家应对挑战时的能力进化。
光场(丝绸、木制展墙) 加布里埃尔·达维
世纪之浪潮来潮往
希腊艺术家阿米利亚·帕帕菲利浦的《疯狂的宇宙》是一个充满幻象与意境的装置,它引导观众去思索网络、文化与我们紧密相连的世界;科斯塔斯·瓦若索斯的雕塑《风》将风的自身力量与其延伸的力量合二为一,好似希腊海员携带了来自希腊的风,这些作品在主宾国展览中颇为醒目。公元前2世纪,从长安肇始,跨越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将中国与海洋文明的代表——希腊连在一起。2000多年来,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相互影响、融合、促进,形成多元文明格局,这也正是本展邀请希腊作为主宾国的原因。
策展人、希腊雅典国家当代美术馆原馆长卡特琳娜·科斯齐娜精心挑选了34位希腊艺术家的73件当代艺术作品,跨度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其中许多展品来源于希腊雅典国家当代美术馆的收藏,并代表希腊参展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等众多国际性大展;她从“艺术追求:科学与宇宙”“灵魂探索:超越平凡”“古代神话,未来神话”三个维度梳理了希腊当代艺术半个世纪的发展脉络和学术成就,同时以清晰的理念和脉络多维度展现希腊当代艺术发展成就,并回应了中希两大文明之间的对话。在“古代神话,未来神话”展厅中,艺术家通过技术、机械、机器人、城市、后人类世界等来表达主题,其核心依然遵循着最自然的人类技能和思考方式;艺术家们试图用作品表现过去和未来,在历史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将历史进行现代化演绎。
主宾国展览主题“命题-对立-统一:一带一路新见证”的策展理念始于中国文明和古希腊文明是东西方文明的奠基石:“‘命题-对立-统一’的三元辩证法是古希腊哲学的根基,是苏格拉底辩证法理论,也是我们设计展览空间的理论基础。观众沉浸于公共展示空间形成的新体验,能够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著名的‘万物皆流’观点产生共鸣——事物永远都在运动变化之中,万物皆流,无物常驻,这与体现阴与阳的中国哲学观点非常接近。又比如‘水’这一元素,既代表了古代贸易和地域间的扩展性,也寓意着中希两国文化艺术的传播性。”“这次展览将赋予我们的中国朋友们独特的视野,来窥视现代希腊艺术”,希腊驻华大使乔治·伊利奥普洛斯说,作品中的思想,通过形式之美和艺术表现的平衡,直至今日依旧在捕捉我们这个世界或宇宙的内在意义和本质。
“世纪之浪潮来潮往……无论怎样,我们既要回顾研究又要保持发扬我们特有并彼此相连的文化历史遗产。在新旧浪潮交替之际,在永不停歇的历史进程中,艺术一直影响着世界同时也被世界所影响。”卡特琳娜·科斯齐娜说。艺术浪潮即刻而至,瞬间言表,触动了我们的所有感官,它令观者直抵海洋的彼岸。
“世纪”乃亘久时间之贯穿,迄于今而至未来,绵绵不绝;“浪潮”则意味着世界的潮涌潮落,生生不息,不断向前发展,由一个高峰奔向另一个高峰。在展览主策展人、中央美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看来,“‘浪潮’在中文、英文里都表示一种力量、一种不断前行的姿态,‘世纪·浪潮’指向了我们当下的一种处境,甚至也指向更加遥远的未来”。就像展览中费德里科·索尔米的视频作品《大闹剧》,以马萨乔、弗朗西斯卡的壁画和里维拉、阿贝尔·冈斯拍摄的电影《拿破仑传》为灵感历时两年创作的动画,以“移动的壁画”“铺”满巨大圆厅的墙壁和地面,图像袭来,排山倒海,这可能就是艺术浪潮带给公众的“晕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