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花卉 2020年 姚震西
3月26日,由北京画院主办的“2021北京画院迎春画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正式开展。一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于非闇先生参加第一届“迎春书画展”的作品《迎春图》,黄色的迎春花在枝头盛开,画面恬淡宁静、端庄秀丽。
此次展览的筹划早在2017年北京画院建院60周年之际就已开始。展览遴选北京画院山水、花鸟、人物、油画4个创作室、31位在职画家的优秀作品分两期展出,还通过历史文献梳理了60年来“迎春画展”的发展变化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展览重拾源于1959年、从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到北京画院的品牌展览——迎春画展,试图努力做到朱德委员长1962年对“迎春画展”以及绘画创作的希冀:“承旧启新,使祖国的绘画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1949年8月10日,在新文艺的时代诉求下,由老舍先生发起倡议,以中国画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为班底,中国新中国画研究会成立。1953年更名为北京中国画研究会,陈半丁任会长,齐白石、何香凝、叶恭绰任名誉会长。1957年,北京中国画院(今北京画院)成立。叶恭绰、陈半丁、于非闇、徐燕孙、王雪涛、胡佩衡、秦仲文、吴镜汀、惠孝同等原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的骨干成员调入北京中国画院,继续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寻求新的时代语境里中国画的改革与创新之路。
1959年,新中国迎来十周年华诞。在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的组织下,首都的国画家、书法家为迎接新春到来,在北海画舫斋举办了第一届“迎春书画展”。1961年北京中国画院(今北京画院)主办了第三届“迎春画展”,并在文艺界影响广泛。老舍先生曾撰文评价道:“无论是山水,还是花鸟,都有一种新的气象、新的光彩。这新的气象与光彩,来自画家们的思想提高,对新时代日加热爱。祖国在移山筑路,引水开渠,画家们就热情地用这些前无古人的豪情壮举,写出前无古人的灿烂画面。”
从1959年到1963年,“迎春画展”成为北京城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何用手中的画笔去描写社会主义建议的新成就以及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气象,成为一代画家不断探索与实践的方向。此后由于种种原因,“迎春画展”一度中断。直至1978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北京画院再次恢复了“迎春画展”的传统,并一直持续到新世纪。
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在画展前言中写道,北京画院是一个“保守”的艺术机构。之所以加引号是要表达这个地方并不是固步自封,所谓“保守”是某种态度与选择。就如同当年陈师曾与金城一样,在了解、研究古今东西之后的自我选择。而且,“保守”并非全是贬义,其本身有着特殊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中国艺术延续、发展的些许特殊性,甚至是规律性的东西。如我们常说的,中国艺术从开始就看重永恒,那么“变”在某种角度只是相对的。更何况,我们如今身处在一个世界乃至艺术生态变化莫测的时代,北京画院坐看云起,依然选择了“保守”。记得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中国画院(今北京画院)成立大会上开宗明义地强调:“继承中国画的优秀传统。”所以,“继承”始终是画院发展的基础。
北京画院目前设有山水、花鸟、人物、油画4个创作室。其中,山水画创作室注重文化底蕴与笔墨技法的传承,以当代视角审视传统、观照生活;花鸟画创作室致力于对大自然的美好追求以及花木鸟兽的精微表达;人物画创作室追寻对时代风物的传神写照、对艺术思想的个性表达以及表现技巧的立体丰富;油画艺术创作室既注重油画本土化的艺术探索,又关注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表达。
3月26日至4月6日,第一期山水画、花鸟画展览展出了郭宝君《故园系列》、买鸿钧《九华烟雨》、谢永增《晋城乡村写生之四》、徐卫国《秋水阑珊》、莫晓松《微茫》、安华平《翠羽烟岚》、方政和《临五马图》、李雪松《藤蕤春光》等作品。4月13日至4月24日,第二期人物画、油画展览将展出南海岩《春融只待乾坤醉》、蔡玉水《恒河呀恒河》、张镇华《寒林钟馗》、马琳《浮云》、雷波《迹之一》、罗敏《花间集No.5》等作品。
展览文献区展览了朱德委员长的题词、老舍先生的文章、1979年和1980年的“迎春画展”门票以及历年展览目录等文献资料。此外,在北京画院会议室还展示了早期部分参加“迎春画展”的作品。
“这既是一次汇报展,更是一次自我审视、相互探讨、谋求提高的机会。”吴洪亮说:“我们之所以要继承、要回望历史,是因为历史的车辙是有指向性的,指着我们前行的方向;之所以要在春天举办本次展览,是因为春天的勃勃生机能带给我们新的力量。‘好画’这两个字,曾是老舍先生对齐白石艺术最朴素也是最高的评价。诚然,这两个字也是我们北京画院艺术家们共同的追求。”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