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四力”,完善基层文艺评论的功能
栏目:新思享
作者:李永健  来源:中国艺术报

  “四力”,即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我们要围绕“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落实“四力”,从而完善基层文艺评论工作的四个功能。

  基层文艺评论应以跑遍、跑深、跑透的脚力,完善其“指南针”的功能。基层有着车载不尽、筐挑不完的丰富和鲜活的民间艺术,有待挖掘、整理和评论。虽然基层文艺评论之素材有着先天接地气的优势,但是世间万物都是变化和发展的,如若不究事物根本便难以认知其真相,所以我们不能只浮于表面现象,熟视无睹,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应是哪里有群众文化艺术,哪里就有我们文艺评论者的脚印,这脚印是深深嵌在群众立场上的,若没有讲政治的脚力、为人民的脚力、尊艺术的脚力,基层文艺资源就会白白浪费。即便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根须”的研究,其作品也因没有深入生活的脚力而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何谈引导基层文艺大发展大繁荣。基层是课堂,群众是老师,生活是源泉,脚力则躬行其中。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圣人如此,何况我辈?1927年,毛泽东对湖南湘潭、湘乡、衡山、长沙等地的农民运动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考察,完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正是这一文章,在历史的紧要关头为农民运动调查奠定了基础,真正起到了指准、指明、指清方向的“指南针”作用,推动了农民运动的继续发展。心存榜样,身在基层,基层文艺评论只有始于脚下,其“指南针”功能才能日渐凸显。

  基层文艺评论应以乘势而为的眼力,坚持以党的中心工作为引领,发挥提高公众审美,完善其“显微镜”的功能。基层文艺评论工作者首先应靠主动长久的学习,以新的思想、新的精神、新的理论来武装自己头脑。对各门类艺术以及大众的言论观点现象摸排准确,善于在不同层次的人群中多角度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始终把握党的正确方向。基层文艺评论在基层是新生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过去没有此组织形式,但是并不说明没有文艺评论的资源。深入挖掘的潜力和待以整理的空间,就是基层文艺评论工作在市乡村优势的“新”。发现资源的“新”眼力,加之引领大众审美的“新”眼力应并驾齐驱,息息相连。抗疫期间,基层广大人民群众期待通过文艺消费来提升生活质量,各文艺部门用心、用笔、用镜头、用语言、用肢体创作的新文艺作品紧扣抗疫主题,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作品形式呈现给了大众,其中来自基层的文艺评论文章也数不胜数。乘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和乡风文明建设的东风,基层文艺评论工作者深入生产生活第一线,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围绕文艺评论的思想性、历史性、文学性,去观察民间文艺现象,记录民间文艺事例,体会民间文艺思潮,面对林林总总的素材,鉴赏和洞察的眼力尤为重要。“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拥有了久久为功的火眼金睛,才能创造出一批又一批一针见血、有的放矢的评论文章,进而在乡村文明建设中发挥“显微镜”的作用。

  基层文艺评论应以多思善辨的脑力,俯下身、沉下心,完善其“原生态”的功能。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在农村社区,群众文艺积淀深厚、历史悠久,基层文艺评论工作者生于斯长于斯,最贴近实际、最贴近生活、最贴近人民,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人缘优势。开动脑筋,以高于现实生活的标准来提炼周围生活的艺术创作能力至关重要,好的文艺作品反映基层大众的当代精神风貌,引导着价值取向,弘扬着真善美,鞭挞着假恶丑。我们不仅要做到把苹果烂的部分剜掉,把好的部分留下来,而且应以不同的角度和丰富鲜活的社会情景告诉大众“烂”和“好”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的不同影响。这就需要我们俯下身去沉下心来想大众之所想、思大众之所思、深入透彻、鞭辟入里地分析和判断,在拓展题材形式、内容和语境上开动脑筋,使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民间艺术的原材料和写作技法相呼应。文艺工作者应讲述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唱响独特的中国旋律,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基层文艺评论工作者应努力做到深入调研,勤学善思,在掌握丰富素材基础上,把所见所赏、所思所悟,凝练成有真知灼见的批评作品,发挥乡村民间艺术的优势继而架构成为生活和艺术、我和大众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模式,再把这种模式转化成新时代文艺评论“原生态”的精品佳作。

  基层文艺评论应以写家常话、撰贴心语的笔力,完善其“记录仪”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不能以自己的个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而是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习近平总书记曾叙述柳青同志定居皇甫村,扎根14年,集中精力创作《创业史》的感人事迹。柳青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生产生活的场景历历在目,这不正是那个时代陕西关中农民真实生活的历史“记录仪”吗?同时,基层文艺评论工作者的笔力还应重点放在赢得群众文艺工作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上,综合以上“三力”(脚力、眼力和脑力),充分发挥文艺批评创作的针对性和因地因时、因事因人的创新性。文艺评论文章既有在当世把好政治方向盘和当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的职能,更要有传之久远、刻画时代、针砭历史的“记录仪”的功能。《典论·论文》记叙:“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文章的精良是传世的第一标准,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其中一页就写了五天,客店一节写了将近三个月时间;曹雪芹的《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无数个夜晚,当我们灯下读古人的精品力作时,一定会有身临其境的画面感和感同身受的代入感,这不正是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记录仪”吗?

  基层文艺评论工作落实“四力”,完善其功能是常讲常做常新并一以贯之的,切不能存在三月来四月走的不良现象。基层文艺评论工作落实“四力”,完善其功能对发挥地气优势,补齐基层文艺评论短板,具有深远的意义;落实“四力”,完善其功能在建设人才队伍、组织活动,评论作品以及民间艺术、农村文化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助推作用;落实“四力”,完善其功能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在建党100周年这个历史特殊时期,基层文艺评论工作更应落实“四力”,沿着中国共产党精神图谱,为伟大的民族撰写培根铸魂的杰作。

  (作者系河北省企业行业文联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