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界的人只要一提到南京书协的王刚,都会异口同声地评价:王刚为人好,字也写得好。这样的言语听多了,我也是非常好奇仰慕,却苦于一直没有机会结识他,直到六年前的一次书友聚会终于让我如愿以偿。那时的王刚正在主持南京市书协的日常工作,可他谦逊儒雅、不显“派”、不摆“谱”。各自介绍之后本想和他聊聊,听他对书法说点什么,可他只是认真地听着大家在那里高谈阔论,微笑颔首却并不多言,更是不谈书法。那次的相识虽有遗憾,可让我对他的淡泊朴素更为欣赏了。
后来因为王刚与我的好友书家曹军相交甚厚,便也藉此和他有了更多的交往,他的博学多才,令我敬佩。毎次来南京总想和他见面,听听他对人生、对书法的认识,让自己长长见识。第一次去他的工作室便让我大吃一惊,他的工作室不像其他书家那样到处都是书籍报刊、宣纸笔墨,营造出日日博览群书、勤于书技的感觉,而是简单干净、整洁明快,收拾得利利索索。能将工作生活环境打理得清清爽爽的人,必然也是一个内心坦荡光明的人。门旁的开关边上贴着小小的红色字条,上面用毛笔写着“走时关灯” ,随意却雅致,既是提醒自己,也让白墙透出了生趣。后来我才得知,王刚是精通设计的,看似随手拈来的小物件,却融入了天然的匠心和美感,果真是生活中每一个细节都可以诠释成艺术,简单生活在艺术家的手上也可幻化得意趣盎然。
王刚是一位有心人,得知我要来还专门到水果店买了水果,洗干净后放在桌上,让我有一种被尊重的亲近感,我愿意和这样的人成为朋友。在和王刚交往的过程中,我渐渐明白他不是单纯为写书法而写字,他是真的喜欢书法,是为心灵而书,所以他笔下总是一派自然恬静的大气象。
省会书协的工作必然是繁冗的,这样的工作性质让王刚无法像其他专职书法家那样随时投入创作,可他却无怨无悔,全国各地重大书法活动中经常能见到他的身影。我格外佩服他在公务与静心创作之间的自如转换,以及入世为公、出世为艺的良好心态。不管工作再忙再累,他都要抽出时间研习书法,不能写便看,不能看便在心里默想,天分加勤奋,终让他艺有所成,登得大雅之堂,达到字字有出处、又自成一家的境界。孙过庭曰:“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察不能精,拟不能似,便不能得古人笔墨结字神韵。王刚一直认为:对于书家来说,书法技术是十分重要的,历史上任何一位大家都经历了由技入道的过程。书法技法的积累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坚持长期不断地刻苦训练,方能渐入佳境。字如其人,王刚的作品,不论是笔墨恣肆、激情勃郁的具开创性的时代“范儿”,还是素以为绚、清气袭人的温故求新的传统“范儿”,都具有辨识度,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领悟修为与机敏善悟的赤子之心交相融合,总令他的创作格调高妙,看得人暖意融融,清雅之感顿生。
王刚的书法字形清瘦古拙,即使渴笔少、飞白少,也是墨色浓淡自如,没有火气。正如一位评家所述:“王刚的书法上下取势,较好地解决了饱满温润和态浓肥腻之间的矛盾,同时下笔真真切切,一丝不苟,笔画搭接都交代得清晰明白。仿佛稚拙,其实充满烂漫的禅趣:每一字一画,都渗透、灌注着他对书法的虔敬心、朴素心。”前些日子,我有幸在好友曹军陪同下到海棠艺术馆观看王刚参加的“砚春12人书画作品展”。他的一幅行书作品挂在展厅的首展处,这幅作品布局讲究、错落有致,字与字之间隔得很近,却留出大幅的空白,给人以疏落空阔之感,很好地体现出“计白当黑”的美感效应。
书家的先天资质、字外功夫、人格怀抱以及道德修养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书法家个人的审美境界。面对越来越多的荣誉,越来越多的世俗诱惑,王刚始终能保有一颗赤子之心,不骄不躁,在探索书法艺术真知的道路上,心甘情愿地行进,在古人留下的浩如烟海的碑帖中,广泛涉猎、认真研习,寻找美的构成、美的基因、美的元素,以自己的体悟去抓住美的共性,发掘美的个性。所以王刚真是个豁达之人,天真质朴,毫无杂念,犹如一块璞玉。
他总是说,如果书法风格与技术过早的结壳与定型,不再吸纳新的东西,书法在低技术层面上重复循环,就难以入道。由技入道,技是基础,是先决条件,没有其量的积累就不可能进入道境。但只在技术上下功夫,而忽略文化、心性、怀抱、品格的锤炼,也很难提升书法的境界。书法的境界是书写者通过线条笔迹所折射出来的心灵影像,即古人讲的“书,心画也”的意思,在这种心灵影像之中的人格境界与审美境界是密不可分的。书家笔下的一点一画,流泻的是心灵的迹象。王刚深谙此道,并不只是在书法圈中练书法,而是跳出书界,不断地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采撷精粹,融入到个人的创作中,因而他的作品往往区别于传统书家,时刻氤氲着一种浓浓的文人气质,清雅恬适,自由自在,让人愈品愈有味,同欢同醉,慢慢地陷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