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青花釉里红八仙纹大碗探微
栏目:以物说史
作者:袁旭  来源:中国艺术报

  青花釉里红为瓷器釉下彩的品种之一,又称“青花加紫”,是青花、釉里红两者同施于一器物的装饰手法,是典型的釉下彩瓷,区别于其他青花瓷的沉稳,更显绚丽多姿。青花瓷和釉里红瓷都源于元代景德镇的创造,把两者合一烧制的难度系数较大,导致品种、产量较少,这也是青花釉里红的珍贵之处。

  众所周知青花的着色剂是钴,釉里红的着色剂是铜,两者性质不同、烧成温度及对窑室内的气氛要求也大有不同,烧制成功实属不易。青花釉里红始烧于元代,明代初期中断,直到永乐、宣德时期再现,宣德时期青花釉里红的工艺取得了很大进步,不过传世品十分罕见,清代自康熙起各时期均有烧制。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有一件青花釉里红八仙大碗,此碗为康熙仿宣德款器,其颜色纯正,线条清晰均匀,色彩交界处没有丝毫侵犯淆乱,青红分明。康熙时期的瓷器造型多样,新品种层出不穷,官窑和民窑相互促进,制瓷技术迅猛提高,其独步当朝的青花釉、绚丽的五彩瓷、追旧的仿古瓷以及首创的粉彩和珐琅彩为雍正和乾隆时期瓷器盛世奠定了基础。

  康熙瓷的特征是胎质白且缜密,坚硬又纯净,素有“糯米汁”“似玉”之称,釉质细润,且与胎骨紧密相连,浑然一体,有着“坚白釉”“粉白釉”“硬亮青釉”之赞誉。这样的胎釉结合,使得康熙时期的釉上彩、釉下彩及色釉等瓷器,灿烂缤纷,美不胜收。此碗纹饰与背景层次鲜明,人物面目表情生动细致,衣纹处理婉转流利,绘画功力颇深,是一件难得的成功之作。

  器物所绘纹饰称为“八仙庆寿”。八仙指古代神话里的汉钟离、张果老、铁拐李、韩湘子、曹国舅、吕洞宾、蓝采和、何仙姑八位仙人,传说这八位神仙各有道法,在人间惩恶扬善,为贫苦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相传有一年,正逢王母娘娘庆生举行蟠桃盛会,邀请八位神仙前来参加。他们从各自修炼之地前往蟠桃盛会,路过东海时,只见东海浩瀚无垠、波涛汹涌、巨浪狂吼,一派惊心动魄的景象。吕洞宾提议说:“驾云过海,不算仙家本事。咱们不如拿出各自的法宝,踏浪过海,各显神通,你们看好不好?”众仙赞同。铁拐李将手中拐杖抛入东海,拐杖像一叶扁舟,轻轻浮在海面上,铁拐李往上一跳,稳稳当当地落在拐杖上面;何仙姑从头上取下一朵荷花放入水中,荷花霎时间变成了一条荷花船,载着何仙姑缓缓漂过海去;接下来张果老、汉钟离、韩湘子、吕洞宾各显神通渡海。

  碗内底所绘为寿星及梅花鹿的形象,常与八仙绘在一起。这类纹饰多表现为八仙围绕礼拜居于中央位置的寿星,被称为“八仙拜寿”或“八仙庆寿”。寿星本是我国古代天文学一个星座的名称,又名南极老人星。于是古人把这个星座作为长寿的象征,演绎为银鬓飘胸,一手捧持仙桃,一手拄拐杖,笑容可掬、精神矍铄的南极寿翁。梅花鹿象征着梅花榜,同时“鹿”与“禄”谐音,所以梅花鹿包含着高官厚禄和福的含义。明代拟话本小说《警世通言》第三十九回有一则“福禄寿三星度世”的故事,主要描写寿星与白鹤、黄鹿、绿毛龟等所变化之人物的故事。由此可见自明代寿星形象已经与这几种象征长寿的动物常组合在一起了。

  八仙的题材可以分两类:一类为“八仙过海”,主要绘制为瑶台王母庆诞、八仙渡东海的场景;另一类为“八仙庆寿”,主要表现为寿星由天边骑鹤而来,八仙迎接寿星的场景。而此碗外壁绘“八仙过海”,碗内又有仙鹿与寿星,实为将两个八仙题材合二为一之作,最终表示贺寿之意。

  八仙形式的各种纹饰因八仙故事的广泛流传及其本身的民俗含义而得到传播,在清代民宫廷和民间都很受欢迎,被大量运用到各类工艺品的装饰当中,陶瓷纹饰应用最为广泛,形式颇多,已成为传统流行装饰题材。

青花釉里红八仙大碗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此碗高8厘米、口径22厘米、足径9.1厘米,收口,矮身,敛腹,底足为圈足,内壁施白釉。内底双圈纹中以青花釉里红绘寿星及梅花鹿,背景上部以青花绘卷云纹、下部以釉里红水波纹填充,碗外壁口沿处以青花绘弦纹二道,碗身同样以青花和釉里红两种料绘制纹饰。釉里红满绘波涛翻滚的海景,并于水纹中留出空白。碗圈足处以青料勾弦纹为界,中间以釉里红绘回纹装饰。此碗通体纹饰为“八仙庆寿”题材,以青料白描八仙形象,碗内底以青料白描寿星及梅花鹿的形象,圈足内双圈内署楷体“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仿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