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亮相国博
看看古人穿什么?
栏目:看展览
作者:本报记者 陈思静 来源:中国艺术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p align="center"><img style="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5/202102/W020210220345539105459.jpg" OLDSRC="W020210220345539105459.jpg"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展览现场</font></p>
<p> 春节期间,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打卡,其中不乏身着古装的小哥哥小姐姐,使得工作人员不得不屡次限流控制观众数量。此次展览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首个服饰通史类展览,以孙机等国博学者数十年学术研究成果为依托,不仅生动描绘了中国古代服饰审美取向和穿着场景,而且系统展示了中国古代服饰的衍变历程,深入阐释了服饰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展期拟定为一年。</p>
<p><strong> 15尊服饰复原人像呈现古代衣冠整体形象</strong></p>
<p>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美誉,数千年来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历程不仅折射出古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轨迹,也勾勒出中华民族延绵不断的生活画卷。但中国服饰之繁杂,我们对各朝各代服饰样式也常常混淆不清,伴随着古装历史剧的热播,关于剧中服化道是否准确的争议纷纷不断。展览策展人、中国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馆员孙机表示:“表现历史人物的时候是要通过这些人物唤起人们的爱国情感,但是历史人物到底是什么样的,大家不知道,在塑造古代历史人物形象时,服饰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有些电视剧,一个镜头里的服装就能相差好几千年的时间,从先秦跨越至明朝,给观众造成混乱的感觉。但是我们不能要求这些电视剧、历史画的作者去研究服装史,因为服装史很复杂,而通过博物馆,可以把一个基本的轮廓清楚地介绍给大家。 ”</p>
<p> 汉代服饰的端庄朴实、唐代服饰的艳丽浪漫、宋代服饰的简约雅致、明代服饰的尊贵华美、清代服饰的满汉交融……展览按历史时期分为“先秦服饰”“秦汉魏晋南北朝服饰”“隋唐五代服饰”“宋辽金西夏元服饰”“明代服饰”“清代服饰”6个部分,展出文物近130件(套),类型涵盖玉石器、骨器、陶俑、服装、金银配饰和书画作品等,配以40余件(套)辅助展品、约170幅图片和多媒体设施,系统性、学术性、知识性都很强。展品中有数十件馆藏一级品,包含极少展出的宋《中兴四将图》、明益庄王妃首饰、定陵出土首饰、清《皇朝礼器图》、康熙帝朝服等。其中5件明代岐阳王世家文物(《陇西恭献王李贞像》《孝亲曹国长公主像》《赠南京锦衣卫指挥使李佑像》《太保袭临淮侯李言恭像》和《临淮侯夫人史氏像》)在古代服饰史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均为首次展出。</p>
<p>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大量直接表现古代服饰形制的实物,本次展览还绘制了大量线图、制作了15尊不同时代的服饰复原人像,力求完整呈现中国古代衣冠配饰的整体形象,充分展示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灿烂成就,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立体版的中国古代服饰简史。“与以往的服饰展不同的是,我们希望展出的是一个整体形象,即从人的整体形象出发。”孙机说:“一些出土的古代衣服比较肥大,出土的颜色比较暗淡了,看起来也不知道怎么穿,我们希望展出的形象是容易理解的,是穿在身上的整体效果,而不是摊在那里的样子。”</p>
<p><strong> 概括阐释服饰的演变</strong></p>
<p> 唐宋官员的幞头有什么区别?明清官服上的“补子”图案与官员等级之间有什么联系?还在为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族的男子发型傻傻分不清吗?类似问题在展览中都能找到答案。孙机介绍,在展示服饰整体形象的时候,展览还要解决服饰为什么是这样的问题,即古代服饰变化的原因,当然生产生活的变化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如“胡服骑射”等。但是服饰既代表了人们御寒保暖方面的需求,又代表了民族以及古代人们的社会地位、职业等,另外还体现了时代的审美。“所以服饰的演变不是一句话能够讲清楚的,但是展览希望尽量能够把它说清楚”。</p>
<p> 展览全面系统地回顾了我国各历史时期的主要服饰形制及其背后所包含的服饰文化,较为概括地阐释了我国服饰史上发生的三次重大变革:新石器时代华夏族上衣下裳、束发为髻是我国服饰演变之原点;战国时期发生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为标志、深衣流行为结果的第一次服饰大变革;从南北朝到唐代,我国服饰由汉魏时的单一系统,变成华夏、鲜卑两个来源之复合系统,由单轨制变为双轨制,这是我国服饰史上第二次大变革;到清代,男子改着满族服饰,华夏传统服制断档,是为我国服饰史上第三次大变革。观众通过参观展览,不仅能对不同历史时期古代服饰形制留下印象,也能在了解到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基本脉络、重大转折等服饰文化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在继承传统与交流互鉴中不断发展的历史经验,更加坚定文化自信。</p>
<p> “展览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大家知道古人穿衣到底是什么样的。”孙机说。</p>
<p align="center"><img style="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5/202102/W020210220345539269594.jpg" OLDSRC="W020210220345539269594.jpg"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组玉佩(战国)<br />
1954-1955年河南洛阳中州路出土<br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font></p>
<p><font color="#0000ff"> 组玉佩为挂在腰间巿以上的饰物,虽然也基本出土于墓葬,但与覆面上的玉饰件性质完全不同,组玉佩大多数应是墓主人生前佩戴之物。《礼记·玉藻》有记:“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组玉佩是贵族身份在服饰上的体现之一,身份越高,组玉佩越长越复杂;身份较低者,配饰就简单而短小。这与当时贵族标榜的步态也有关系,身份越高,迈步越小,走得越慢,越显得气派出众,风度俨然。</font></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img style="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5/202102/W020210220345539260083.jpg" OLDSRC="W020210220345539260083.jpg" /></font></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彩陶靴(新石器时代辛店文化)<br />
1989年青海省乐都县柳湾墓地出土<br />
青海省博物馆藏</font></p>
<p><font color="#0000ff"> 此件辛店文化彩陶靴材质为夹砂红陶,口微侈,靴内空,靴筒为圆形,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通体施紫红色陶衣并以黑彩绘制几何形图案彩绘纹饰以双线条纹。靴筒绘有对称双线回纹,靴帮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 </font></p>
<p><font color="#0000ff"> 陶靴虽然是一种容器,但是它的造型应是当时古代先民所穿靴的直接反映。此靴的历史性成就在于它已完全脱离了用整块兽皮裹在脚上的原始鞋的状态。这件彩陶靴在我国属首次发现。</font></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