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组评语摘登
  来源:中国艺术报

  >>曹峻冰:《网剧〈长安十二时辰〉电影化表达的现实意义》

  专家组评语:

  网剧《长安十二时辰》的参选评论文章有15篇。本文指出了网剧《长安十二时辰》的现实意义,深刻剖析了网剧电影化表达在确立质量、建构艺术范式、引领大众审美、高扬精品方向的现实意义和作用。行文具备理论深度与思想厚度,论证角度新颖,逻辑清晰,文笔优美,既专业又具传播力。

  >>董晓可:《是漫步云上,是熠熠星光——〈文学的日常〉中的“诗与思”》

  专家组评语:

  人文纪录片《文学的日常》由网台联合出品与播出,同类主题的参选评论文章有8篇。本文论述逻辑紧凑,有理有据,观点鲜明。作者从诗意、哲思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凸显了文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力量。评论文辞优美,有较为强烈的网络评论风格。

  >>邓韵娜:《论网络剧〈鬓边不是海棠红〉中媒介与传统的交融》

  专家组评语:

  网剧《鬓边不是海棠红》的参选评论文章有3篇。本文把握了剧中媒介技术与传统戏曲相得益彰的特点,客观深入地分析了媒介与传统的融合,体现作者对传统艺术和新兴媒介的思考与关注,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想法。文章立意良好,论述新颖,评论细腻。

  >>罗梦琪:《“请别让我那么快长大”——我看“小戏骨”系列影视剧》

  专家组评语:

  文章分析《小戏骨》的利弊,探讨电视、网络加速对儿童心理意识的“塑形” ,很有价值。作者提醒成年人的越位让儿童产生自我认知的偏差,引用波兹曼的观点,批判了类似节目取悦观众、消费孩子的负面影响。评论角度很好,逻辑缜密,观点清晰,体现了批评精神。

  >>李强:《网络文学对文学等级的消解与重构》

  专家组评语:

  文章提出了网络文学对当代文学版图的丰富与重构意义。结合传播学理论,深入论述我国网络文学,不仅写出了其对传统文学等级的消解和冲击,也提出了其对新文学格局的重构。论述清晰,深入浅出,思辨深刻,学理性强,具有一定理论价值。

  >>胡昕恬:《回溯原点,重返现场——由“方舱舞蹈”评网络文艺的在场性》

  专家组评语:

  文章论述了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方舱舞蹈借助网络技术成为突破时空限制,慰藉人心的有效方式。由此指出网络文艺的勃勃生机、更深远的价值和积极广阔的发展前景。从小处着眼讨论文艺现象,逻辑清晰,有网感,可读性强,具有一定思想深度。

  >>鲍远福:《“网改剧”〈庆余年〉的时代价值》

  专家组评语:

  网剧《庆余年》的参选评论文章有6篇。本文从人物、主题、视觉影响等多个方面细致论述,且能超越剧集本身思考网改剧的发展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考维度。通过横纵对比和举例,加强了论证的力度。内容丰富,结构清晰,论证充分,主旨鲜明,可读性强,意涵深厚。

  >>姜磊:《〈绘真·妙笔千山〉:国风游戏的审美理想》

  专家组评语:

  文章对游戏个案进行艺术批评,除了技术与可玩性,更运用中国画、中西方美学理论,论述《绘真·妙笔千山》里中国形象的意境,提炼“可望、可行、可游”三方面优点,肯定国风游戏的社会、文化价值,对游戏批评有借鉴参考意义。视角新颖,简洁清晰,值得体味。

  >>付李琢:《网文“爽感”对现实题材的一次植入》

  专家组评语:

  网络剧《我是余欢水》的参选评论文章有6篇。本文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准确指出该剧不足。集中讨论“普遍性”与“典型性”的问题,对当下现实题材网剧创作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具有一定参考意义。评论角度新颖、观点深刻,作品分析较为独到。

  >>唐祺林:《经典何以走向当代社交文化空间——自B站央视版四大名著弹幕文化谈起》

  专家组评语:

  文章思路清晰,论述弹幕的特性,回应反对弹幕的言论,批判了对弹幕一刀切的评价。通过分析B站上四大名著的弹幕内容,从媒介、艺术和青年文化的角度,阐述弹幕的可取性,提出让弹幕在当代社交文化空间承担拨乱反正功能的独特观点,有深度及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