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人民负责(中国画) 尹瘦石
上世纪60年代末,我的两个姐姐相继分别去了山西和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插队。1970年, 16岁的我按政策留在了北京,被分配到北京市邮政局。经过三个月的集中培训,我被安排到包裹印刷处成为一名分拣员。上班后才知道,这项工作是将北京各邮局收寄的包裹集中,经分拣后再发往全国各地。要胜任这项工作,不仅需要熟记全国省、市、自治区县级地名,还要牢记与地名相对应的数字代码,只有倒背如流熟记于心,才有资格登上分拣台从事分拣工作。经过一段手绘地图、背诵地名和代码的刻苦学习和实际训练后,我终于坐上了分拣台,成为了一名分拣员。那时我们自主研发制造的包裹分拣机,设备笨重,精度不高,噪声很大。进行分拣操作时,分拣员必须瞬间准确辨认出包裹上的地址,及时输入正确的代码,还要将邮件摆放到相对的运转托盘上。一旦辨不准确,输入了错误代码,或将包裹放错了托盘,都将造成包裹误投,可谓是一项既需要智力又需要体力的工作。
那个年代邮寄的包裹,大多是生活用品和食品。每年春节临近,包裹量便会陡然大增,由此进入到一年一度的包裹旺季。每天来到分拣现场,源源运来的邮袋,将宽大的现场堆积得密不透风。6台分拣机,沿一条贯穿现场的传送带依次排开,远远望去如同一个个岛屿。当传送带启动时,现场便淹没在机械轰鸣和尘埃飞扬中。经过邮袋开拆初分后五颜六色的包裹,犹如一道移动的风景线,浩浩荡荡输送而来,分门别类地倾泻到各分拣台。昼夜两班倒的包裹旺季,要一直奋战至除夕夜才告结束。
然而,在这种高强度的紧张工作中,每天面对着寄往天南地北包裹上的地址、人名,又会使人思绪万千地生出无限遐想。那时邮寄的包裹,大多以旧布将物品包好,以针线缝制而成,可谓形态各异、五色杂陈,充满着人间烟火。在紧张的分拣过程中,遇到难以辨认的字体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而更令人痛心的是,在分拣过程中发生包裹破损,造成所寄物品的泄漏损坏。那个年代所寄物品,多是父母亲人给远在他乡插队或生产建设兵团子女寄去的食品、衣服、日用品,每个包裹都蕴藉着一个家庭的亲情思念。为此,在现场专门设立了一个收集破损包裹的服务台。
1973年癸丑年春节前夕,父亲尹瘦石从团河农场休假回京到单位来看我。当父亲看到我坐在分拣台上,熟练地分拣着包裹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作为画家的父亲,饶有兴趣地仔细观察着分拣现场中的各道工序,当父亲走到我所在的分拣台时,不知什么吸引了他的目光。他走到邮袋前停下了脚步,从邮袋中拿起一个包裹仔细看着,陷入了沉思。我走过去一看,见父亲手中的包裹的地址是山西太谷。我立刻明白了此刻父亲的心情,我大姐此时就在山西太谷农村插队。父亲默默对我说:“你大姐去山西插队已经三年多了……”
父亲来看我后不久又来了一次。这次父亲来到现场时,手中拿着一个速写本,看到感兴趣的场景、人物便速写下来。当一位师傅推着手推车经过父亲面前时,立刻引起了父亲的注意,父亲便一路跟随着他来到了破损服务台。当时我正在分拣台上工作,没有时间去看父亲在现场画速写,一位工友跑来告诉我:你爸爸正在破损台画画呢。我跑过去一看,见父亲正对着台子上几个破损包裹画速写。画好后,又为正在一针一线缝补破损包裹师傅画了幅速写。
此后不久的一天,一个女孩子来我家,说是父亲叫她来的。父亲见到她与其交谈了一会儿她便离去了。女孩走后,父亲告诉我,刚来的这个女孩子是吴晗伯伯的女儿小彦,她的父母在几年前相继去世,留下她和弟弟相依为命生活。小彦从小就喜欢画画,父亲正在通过朋友介绍她到北京工艺美术厂去工作。与此同时父亲为吴小彦画了一幅速写头像。一个多月后,父亲便完成了这幅表现邮政工人的绘画。当我看到这幅画时,惊喜地发现画中那个缝补包裹的师傅,竟然是吴小彦的头像。
1976年9月的一天,父亲心情沉重地告诉我,吴小彦去世了。年仅22岁的吴小彦,经历了父亲含冤而去、母亲病故的悲痛,可谓备尝人生苦难煎熬,想不到她竟然也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追随父母而去。而父亲却将她的青春容貌以邮政工人的形象永远定格在了那个不堪回首的岁月。
光阴荏苒,倏忽之间半个世纪过去了。在辛丑春节即将来临、父亲诞辰102年之际,不期然间,我竟在网上再次看到了父亲当年画的这幅《向人民负责》旧作,不禁使我思绪万千地沉浸在回忆中,历历往事清晰地出现在脑际,使我再次陷入到对父亲的深深怀念中。
当今中国,往来于公路、铁路、航空、海运……发往世界各地的邮政快递不断创造着世界纪录。邮政快递产业已成为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以通江达海的运输连接着世界各国,深刻改变着中国的社会生活。特别是面对着视频中播出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智能化分拣场面,更使曾经从事过包裹分拣工作的我,也不禁有种隔世之感。
抚今追昔,当再次面对着父亲当年创作的这幅表现邮政工人的绘画,特别是父亲题写在画上的“向人民负责”五个字时,使我更加意味深长地体会到了父亲当时的心境。
(作者系作家、尹瘦石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