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访贵州松桃苗绣第七代传承人石丽平
栏目:聚焦
作者:本报记者 陈思静  来源:中国艺术报

石丽平创作刺绣

  在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贵州省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石丽平身着苗族服饰走上了颁奖台,领取大会对她的表彰——奉献奖。“送黄金万两,不如送一技之长,扶贫扶技扶产业” ,是奖项对她的评语,也概括了今年50多岁的她20年的圆梦之路——2000年开始走遍贵州的东南西北,抢救濒临消失的刺绣技艺; 2008年创办公司,刻苦研发,勇闯市场,带领一群留守山寨的苗家姐妹富起来;几经耕耘,以鸽子花为品牌的松桃苗绣产品享誉全国,走向世界,“凤舞花开”披巾被指定为外交部礼品;每年组织有一定刺绣基础的待业农村妇女集中培训,多年来累计培训10000余名绣娘、 3000多名骨干绣娘。“42岁之前我为了我的梦想而奋斗, 42岁时我追向我的梦想,现在我已经50多岁了,我圆了我的梦。 ”石丽平说。

  “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

  2020年10月17日,在薇娅直播的公益专场里,来自“鸽子花·松桃苗绣”的近3000个苗族手工土布香囊在二三分钟内被一抢而空。这样一个小小的手工香囊背后要经过13个人13道工序,也是石丽平把“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的途径。

  “专业人做专业事” ,石丽平她们把制作香囊分为定料、纺织、剪料、编织、串珠等13道工序,分给不同人做,最后统一寄回公司,由公司把关组装。“其中的材料,甚至一根针都由我们提供,从车间到个人,物料邮费也由我们提供,加上最后发货给买家,这单香囊运输成本就2万多,但其实也解决了物流就业问题” 。

  松桃是“八七”扶贫攻坚县和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石丽平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就业模式、“计件为主+效益+产品提成”的薪酬制度,为当地人提供了创业平台,让他们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让更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我们从最初的3个人发展到现在260人的精英队伍,先后带动了4000多名各族同胞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努力帮助乡亲们摆脱贫困、改变命运。 ”

  但2008年公司成立时,没人看好石丽平,更没想到通过传统手工技艺能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2008年的时候,谁知道做民族文化产业会怎样?2006年,苗绣才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松桃苗绣才被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丽平无奈地说:“一开始好多人都说我‘脑袋进水,不清楚了’ 。因为以前刺绣是自给自足的,没有作为市场交易的商品。老人会想,‘这绣花还能卖钱? ’ ”但石丽平不是无的放矢,而是经过了8年的收集整理、走访调研。

  使用才是最好的传承

  在石丽平的印象里,“老一辈苗族人都要会苗绣,不会苗绣,就找不到好婆家” 。12岁起,她跟随母亲学习苗绣,“从小看到老人在那纺纱纺线,耳濡目染,苗绣在我脑海里已经根深蒂固了,是乡愁” ,她说。当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外出务工,传统刺绣手工艺逐渐失传时,觉得很纳闷:“老祖宗留下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我们不利用它。我们抱着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还要在贫困线上跑?因为我们没有梳理归纳它,信息不对等,也就是要了解它。 ”想明白了,石丽平就去做。2000年,石丽平34岁,她在这个大多数人都开始追求安定的年纪却开始用8年的时间,走遍贵州苗家的村村寨寨,在崎岖坎坷的山路林间徒步3万多里寻找散落在民间的手艺精湛、技艺超凡的苗绣手艺人。“我这个人爱折腾。 ”她笑道,“当时我父亲不理解,还说我回到原始社会去了。 ”在挖掘、整理、记录了濒临失传的苗绣技艺后,石丽平决定全身心地投入到苗绣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中来,“传统文化是精髓,把精髓丢了谈何发展。大家回过头来看,丢掉了什么,就要找回” 。

  作为松桃苗绣第七代传承人,石丽平清楚地认识到,非遗传承只是手艺的传承,如果没人关注、没人使用它,手艺如何传承下去,“所以我们说保护传承、创新应用” 。她认为,传承传统技艺,更重要的是把传统技艺应用到现代生活中,“文化要活起来就要用起来,使用才是最好的发展、最好的传承” 。如何改进,如何创新?石丽平在其中做加减法,即“保留传统精髓、丢掉不适合现在发展的东西,在传统技艺中融入现代文化元素” ,但她也说,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要求不是迎合,而是引领。比如“松桃苗绣”的鸽子花系列产品亦是如此。

  鸽子花学名珙桐,花瓣洁白硕大如翅,宛如展翅欲飞的白鸽,只在湖北神农架、四川珙县、贵州梵净山等地少量分布。“很多人对鸽子花不了解,以为它是虚构的,事实上它生长在海拔2000多米的地方,很纯洁,意义比较好” 。石丽平打破老思路去繁衍鸽子花的主题,讲好鸽子花的故事,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联合国作为礼品启用的松桃苗绣“鸽子花旋极图” ,飞翔的鸽子和鸽子花环抱在一起。“主题是地球就是一个村,希望世界和平。 ”石丽平说,“今天我们不仅把鸽子花做成刺绣,还把它还原到服装、围巾、包等生活实用品上,应用更广泛。 ”

  产业反哺非遗、产业反哺传承

  如果说保护传承苗绣手工艺是基础,那么打造松桃苗绣品牌、形成产业链则是松桃苗绣长远发展的有效路径。2015年7月,“松桃苗绣”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石丽平说,松桃苗绣是公共品牌,在松桃, 70多万苗族儿女共同享用这个品牌,但必须加入松桃苗绣协会,由协会来管理,让“品牌引领传统工艺的发展” 。另一方面,她清楚地意识到,只有形成产业链才能可持续发展。“如果只是想短平快地得到经济回报,肯定我也做不长,又谈何脱贫? ”石丽平说。

  以武陵山片区丰厚的人文内涵、优美的自然资源以及松桃“中国苗族文化艺术之乡”为依托,石丽平所创办的公司运用传统工艺和现代美学相结合,研发一系列苗族文化旅游产品,有松桃苗绣、雅意土布、苗族服装、工艺包、旅游产品、织锦、银饰、印染、雕刻、编织等300余个种类,专利48项。她推出“百万绣娘”计划,开设“巾帼锦绣坊” 。通过培训,让群众熟练苗绣、蜡染、剪纸、雕刻等手工艺,“如果把这些非遗的手工艺都发展壮大成为产业,就能帮助人解决就业问题,同时让非遗得到保护和传承。 ”她说。

  受疫情影响, 2020年公司订单受到严重影响。“我们的订单百分之六七十来自海外,国外疫情到现在还很严重” ,石丽平坦言,疫情带给她们的压力比任何一个时候都要大,“但是我们还是要承担所有” 。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是压力也是机遇,石丽平乐观地说:“我觉得一切都会好起来。 ” 4月份,她开通淘宝店。此前,为了保护产品著作权,她会避免把产品放到网络销售。“我们把好的产品放上去,模仿的人太多了。例如我们这次卖的香囊,已经有很多人模仿我们的外形了。但是里面装的植物香料他们是模仿不了的,有我们的独特配方。 ” 6月,她在淘宝开设了自己的首场直播,她一边试着在镜头面前向网友问好,一面“让大家都关注一下直播” 。对自己在直播间的表现,石丽平也哈哈直乐,但她的想法很简单,“要建立一个很好的平台,服务更多的人” 。

  对于其中的困难,她避而不谈,“苦不苦自己知道,但我乐于去做,我就不会喊苦” 。成功与否,她也不会去想,她相信,“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只要你尽心去做。成功的路上肯定不拥挤,因为很多人在通向成功的路上就退缩了” 。当记者问她,如果国家没有大力扶持非遗,她还会做这件事吗?石丽平毫不犹豫地说:“做不做,我都在那!因为我已经做好了准备。但我们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让我们的步子迈得更快一些。站在风口上,迎风而上就能成功。我用20年的时间做准备,又遇上了这个伟大的时代,这个品牌还会起不来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