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艺田野作业的方法和意义
作者:潘鲁生  来源:中国艺术报

民间文艺田野作业的方法和意义

——写在《中芬三江民间文学联合考察文献汇编》出版之际

潘鲁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

  经过多方努力,中芬三江民间文学联合考察文献结集出版了,这是对1986年中国和芬兰联合在广西三江侗族地区开展民间文学调查所形成的学术文献的全面整理,是对一段学术历史的深入回顾,也是对民间文艺田野作业的方法、理念和意义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学术价值和借鉴指导当下民间文艺工作的实践意义。

  回顾这段历史可以看到, 1986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前身“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与芬兰文学协会、北欧民俗研究所、土尔库大学文化研究系民俗学和比较宗教学部、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联合举办了对于广西三江地区民间文学的考察,搜集到包括故事、民歌、儿歌和民歌的乐谱记录等大量民间文学作品和民俗事象,形成了丰富的会议材料、工作文件和现场图片,发表出版了一系列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联合调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此次以文献形式再现这一联合考察的全过程、全材料、全作品、全档案,既是客观地记录一段学术历程,使其历史、方法、思想观念和研究成果得以留存和传播,形成民间文艺学术史的一项个案补充,同时,也是深入回顾和研究民间文艺的调研方法和路径,包含时代的、民族的、国际间合作的具体因素,也有民间文艺内在的规律和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需要我们不断认识、不断思考、不断总结,并切实推动研究与保护实践。因此,中芬三江民间文学联合考察文献尤其带给我们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和思考:

  第一个方面,是关于民间文艺研究中田野调研的档案意识。中芬三江民间文学联合考察过程中,芬兰学者以摄像、摄影、录音、记录规范、登记制度、存档模式等一整套科学方法采录民间文学,运用了民间文艺立体记录技术和方法,体现了档案意识和规范。与会的芬兰学者撰写的学术论文及报告中深入阐释了民间文学的保护诸问题和民间文学的分类、档案工作、资料保管、采录方法,其中有劳里·航柯先生的《民间文学的保护——为什么要保护及如何保护》 《中央和地方档案制》 。这不仅在当时对我国深入开展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是一种示范,有助于科学、规范地解决民间文学的分类、记录、整理、保管、研究、传播、出版等具体问题。在各类数字技术设备更加发达的当下,也仍然具有启示意义。作为研究者,我们不仅是通过一线的田野调研做“从我出发”的学者自身学术视野中的研究,更基础的是采集和留存有助于更广泛的历史认识、文化传承、学术研究的田野资料,首先是文献、档案意义上的留存。这是民间文艺研究者首先应有的使命和责任。

  第二个方面,是关于民间文艺研究的国际交流的视野。中芬三江民间文学联合考察过程中,芬兰学者集群来中国交流,中外学者联合调查活动,这是民间文化与学术交流领域的一个文化事件。由此形成了国际民间文学理论和实践方法的交流,包括民间故事分类法等,也通过学术研究传播了中国的民间文化和艺术。事实上,社会发展进入现代化阶段,文明的传承与变迁面临许多共同的问题,也需要国际间学术界、文化界、教育界的通力合作,正如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起和持续开展。今天,我们研究城市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乡村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工业化、市场化过程中民间文艺的传承与发展问题,研究民族文化、民族美学在当代生活方式中的融入与发展问题,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过程、经验或困惑,开展文化学术领域的交流,有助于汲取经验,少走弯路。与此同时,文化艺术的交流有助于增进国际间的了解、尊重与合作,文化艺术的传播有不同形式,学术领域的交流将是更深层次的、更高程度的、向教育、科研、图书出版等领域和人群拓展的传播与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通过积极和合作与交流提高民间文艺研究和保护实践的质量。

  第三个方面,是关于民间文艺研究的学科意识。中芬三江民间文学联合考察,使欧洲关于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学科意识和方法对我国相关研究和实践产生影响,即从学科和学术对象的意义上,包括从人类学的学术史和学科史的意义上,认识和把握民间文学作品和民俗事象。民间文艺的田野考察、学术研究、保护实践既是学术文化活动的前沿,也是持续发挥影响的起点,在基础上离不开相关学科的建构。正如当前我们对“新文科” 、“文化遗产学” 、“民间文艺学”的学科研究,这将关系到专业知识的分类构架、思想理论的逻辑关系、学术研究的方法范式和在此基础上的文化建构、人才培养和一系列具体工作机制与实践的开展。回顾既往的学术史和文化实践,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分析和把握学科内涵,推进今天的学科建构和发展。

  总之,这次中芬联合调研的学术经历,是民协学术立会传统的实践,其中包含具体的研究成果、研究所体现的方法路径和研究所依托的事实基础,综合梳理和呈现这样的学术实践历程有助于我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汲取经验和启示,把握民间文艺田野作业的方法和意义,进一步在文化的变迁发展中实践学术研究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