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5日,由中国民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的《中芬三江民间文学联合考察文献汇编》暨“民间文艺田野调查的历史与方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张雁彬,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邱运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杨群,广西柳州市三江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杏萍共同为出版成果揭幕。
1986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中芬民间文艺界在广西三江地区联合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民间文艺考察。根据当年中芬三方代表签订的《协议书》,此次考察“所获得的文字资料、调查报告和照片,由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和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负责编选出版科学版本” ,至此终于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记录珍贵的历史信息
《汇编》出版项目2019年5月启动,先后举办了“三江文献移交会议”和“中芬三江民间文学联合考察纪念活动暨考察成果出版座谈会” ,对100多万字的原始文献进行了清点、编目、整理和电子文档转化,并重走中芬联合考察之路补充田野调查,最终形成了60多万字的文献汇编。
《汇编》分“档案论文卷”和“作品卷”两册,几乎涵盖了三江县民间文艺精华,并如实保留了当时的行业观点和学术思潮。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周由强高度评价了《汇编》出版的历史文献价值,他认为,文献和资料是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中芬联合考察事件以及34年后的再出版工作,对开展文艺理论评论很有启发性。
据介绍,“档案论文卷”收录了往来信件、考察计划、考察提纲、考察日志、会议纪要、活动总结、新闻报道等档案资料和涉及三江民间文学民俗研究、三江田野调查报告、民间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民间文学档案管理及书刊出版等领域的近40篇当时写成的论文。“作品卷”收录了神话传说、生活故事、机智人物故事、动物故事等故事类作品和款词、仪式活动歌谣、生活歌谣等歌谣类作品。
三江考察的参与者王强精心保存这批文献资料30多年,移居海外的他发来视频说:“由于当年的经济情况,只编辑出版了一本《中芬民间文学搜集保管学术研讨会文集》,这次《汇编》的文字增加了一倍,照片增加了五倍,出版规模规格都超出我的期待。 ”
开启非遗保护的先声
中芬三江民间文学联合考察,适逢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外国的思想理论学术大举涌入中国,我国民间文艺界抱着极大的学术热情回应了这次国际学术交流。
杨群表示,芬兰的民间文学研究当时在全球处在领先位置,而广西拥有丰富深厚的民间文学基因,中芬两国专家在广西三江县的联合考察可以说是高水准的学术合作。
专家认为,正是在中芬三江民间文学联合考察中,以劳里·航科为代表的“芬兰学派”第一次将当时最先进的田野调查方法带到了中国,对中国相关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当时已经启动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普查编纂也借鉴了此次考察活动的方法与思路。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继富认为,中芬联合调查开启了我国民间文学田野调查研究的先声,在这之前,民间文学主要是采集、搜集,缺少对讲述者和环境等的关注,而后者直接会影响民间文学意义的生成。
“正是这次三江联合考察和其中的民间文学学术研讨,传递了当时还在酝酿中后来却在全世界如日中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重要学术动向和知识信息。中国非遗保护学术史的源头恐怕应该从这里算起。”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向云驹说。
树立深厚的文化自信
三江考察已经过去了30多年,研讨会上播放了考察期间拍摄的视频,抢花炮、拦门酒、鼓楼琵琶歌……当年的三江风土人情栩栩如生。
“在斑驳的影像中,在刘锡诚等前辈的文章中,我们看到了各类过往故事,知道了一群人为之牵挂和忙碌半生的事业,我们的文化自信就建立在这种文化传承的基础上。 ”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主任谢力说。
时隔34年,出版《汇编》仍有其现实意义。“这次联合考察的主要贡献在于田野作业,强调‘参与调查’ ,在学术上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 ”三江考察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已经耄耋之年的刘锡诚发来视频说。
北京大学教授陈连山也认为,三江考察时,国际民间文学研究已经发展到表演理论,而国内还停留在文本研究为主的阶段,文本远不能体现民间文学的丰富性。劳里·航柯团队带来的技术手段和参与调查理论至今仍具有重要作用。
1986年,国门刚刚打开,国际旅游微乎其微,广西和三江相关部门以巨大努力确保活动圆满完成。“中芬三江联合考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次生动实践。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表示,它既把民间文学研究的国际信息带入中国,又让三江成为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树立了国际合作的示范。
如今,通过发展县域特色经济、旅游开发等,三江退出贫困县序列,走上新的发展时期。广西三江县文联原主席杨顺丰说,“我们持续在做抢救民间文学的工作,推进文化普查,记录文化基因,开展侗族特色村寨调查,为各乡镇立档案,利用互联网技术传播三江民间文艺,推动三江民间文艺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与发展。 ”
(张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