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强大精神内核
——抗疫题材美术创作综述
作者:魏思明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使命(雕塑) 吴为山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了贯穿2020年的世界性难题。疫情之下,人民英雄与英雄人民共同谱写了时代的壮歌。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疫”中,有着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的艺术家群体将他们对现实的关怀融入抗疫题材主题性艺术创作中。他们虽不在战“疫”前线,但却活跃在文艺创作的一线。在他们的作品中,既有记录疫情点滴的现实主义,也有歌颂人性力量的浪漫主义。这些作品不仅体现出艺术家们“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更重要的是,当这些作品汇集起来形成群落,当每个艺术家的个人经验凝聚成为艺术家群体的集体经验时,一种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民族叙事即通过具象视觉的集合而呈现出来。正如党中央在领导抗击疫情过程中的有力举措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场广泛而深远的以艺战“疫”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凸显了社会主义文艺的优越性。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而言,这次疫情是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一次考验,而疫情所掀起的主题性创作热潮即是给这场考验的肯定答案。现从本年度抗疫艺术创作的三个特点出发,做简要的梳理与总结。

  抗疫创作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一方面是艺术表现形式的多元化。中国美术馆组织了“向‘逆行者’致敬——中国美术馆书法家及特邀书法家作品欣赏”“为抗疫而塑”等活动,充分调动馆内艺术工作者与馆外艺术家,特别是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雕塑专题班的创作力量;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了“众志成城抗击疫情”主题创作活动,征集一系列中国画、油画、书法篆刻;中央美院和中国美院纷纷组织学生创作抗疫海报……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表现形式的多元化,不仅源于文化机构及艺术院校人才的多样性,也源于艺术创作者本人的“通才”,比如中国美术馆馆长、雕塑家吴为山既创作了雕塑作品《使命》,也创作了一系列抗疫题材书法作品;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院名誉院长莫言创作了书法作品《辞灶战疠鬼元宵庆升平》;在中央美院“非常疫情·CAFA行动”中,可以看到建筑学院学生创作的中国画作品及平面设计作品。另一方面是抗疫作品传播渠道的多元化。疫情使文化艺术活动从线上线下并存走向完全的线上化,但这并不代表传播方式的单一,相反,线上化使得更多的线上传播渠道被发掘。以中国美术馆为例,疫情期间中国美术馆先后开通“学习强国”“央视频”公众号及“人民号” ,传播渠道的拓展带来了传播广度的提升,“为抗疫而塑”在“学习强国”平台上发布后获得了近百万的点击量。

  抗疫创作体现出主题聚焦的特点。从创作的角度来看,抗疫是大的范畴,找到合适的创作切入点往往是作品感人的关键,所以主题的聚焦很重要。这种聚焦可以是组织者的策划与引导,也可以是创作者的自发行为。比如表现对象的聚焦: 2020年3月,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与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合作,以美术作品表现青年一代在抗疫行动中表现出的责任担当;中央美院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结合妇女节与抗疫行动的双重语境,聚焦战“疫”中的“她们” ,描绘奋战在一线的女性医务工作者形象。比如表现事件的聚焦:中国美术馆恢复开馆后举办的首个展览“以美扶智——中国美术馆脱贫攻坚美术作品展”中特别加入了抗疫篇章,结合疫情稳定后复工复产的社会需要,特邀6件表现复工复产题材的美术作品参展。再比如表现细节的聚焦:在描绘医护人员的创作中,许多艺术家不约而同选择了医务工作者摘下口罩的瞬间进行刻画,特别强调医务工作者脸上被口罩勒出的印痕,比如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田黎明的《白衣天使》 、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雕塑专题班创作者李迅的《天使的唇印》 、谈强的《痕》 、中央美院造型学院副教授王长兴的《痕·纪——天使的微笑》 、中央美院造型学院学生陈雨萌的《小憩》等等。

工程师们的战“疫”(彩笔画) 张洵仪

  抗疫创作体现出广泛性与持续性的特点。艺术领域内,各个机构广泛响应——疫情暴发后,中国美协按照党中央部署,号召全体美术工作者拿起手中的画笔,以笔作枪,和全国人民一起共战疫情,用美术作品凝聚起人民群众抗击疫情的强大精神力量。疫情期间,中国美协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约7 . 5万件,在其官网及公众号发布“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美术家在行动”作品展示超过100期,并于2020年8月会同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书协共同主办“众志成城——抗疫主题美术作品展” ,展出抗疫题材优秀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画、宣传画、连环画等96件(套) 。以中国美术馆为代表的文博机构,以中央美院、中国美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为代表的艺术院校,以《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为代表的媒体纷纷征集抗疫作品;社会范围内,群众广泛参与——抗疫艺术创作的作者中,不仅有艺术工作者,也有很多业余群众。1月底,当中国美协发布《致全国美术家和美术工作者的倡议书》 ,号召全国美术家和美术工作者拿起画笔、发挥文艺阵线的精神堡垒作用时,激励的不只有艺术家,更有广大业余艺术爱好者。2020年8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协、中国书协共同主办的“众志成城——抗疫主题美术作品展”中,专门设有“抗疫——全国群众在行动”篇章,作者有中小学教师及学生,有退休的电视台工作者,有杂志社编辑,也有公司白领。参展小学生的彩笔画笔触稚嫩、感情真挚,带有不顾章法的现实主义与超现实的浪漫主义,甚至比专业艺术创作更具视觉冲击力与感染力。

  疫情并未结束,相应地,抗疫创作也是持续的。这种持续性一方面在于创作组织单位的不断发力——中国美术馆在2月推出的抗疫书法作品线上展、医护题材馆藏作品线上展,在3月推出的抗疫雕塑作品展,在6月推出的“崇高的信仰——中国美术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美术作品展” (线上) 、 8月推出的“以美扶智——中国美术馆脱贫攻坚美术作品展”以及即将推出的新年展中都纳入了抗疫题材作品;中央美院在2月推出“非常疫情· CAFA行动” ,在3月推出“女神节,致敬战‘疫’中的她们”作品欣赏,在12月推出“以艺抗疫——中央美院研究生院博士(生)抗疫主题创作展”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两家单位对于抗疫创作的组织与展示都呈现出一条从分散的专题到融合的主题,从即时直观展示到客观总结回顾的脉络。抗疫创作持续性的另一方面在于纳入国家级主题性美术创作系统。疫情期间,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新增创作部分)的推进工作并未停摆,且及时增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选题,目前已有来自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中国美院、中国美术馆(雕塑专题班)的3件抗疫题材作品通过3次通讯草图评议,进入大稿创作阶段。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新增创作部分)本就是为期3年的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的延续,是从国家层面推动引导主题性创作的有力举措。已进入大稿创作的3件作品,将来极有可能通过验收最终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从而进入国家级主题性美术创作藏品序列,成为标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永久艺术坐标。

  从20世纪后半叶直到现在,伴随着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演进发展,和中国社会的全球化进程,不断有质疑宏大叙事和历史视角、批判艺术功用论、宣扬西方价值体系框架下的个人主义的声音。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或许是一个契机,使我们意识到在人类需要团结起来共克时艰的时刻,在家国情怀责任担当被充分激发的时刻,主题性艺术创作的强大精神内核正是将人们团结在一起的凝聚力的艺术表征。抗疫艺术创作的热潮体现了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价值,而当疫情带来的全球化反思使我们开始质疑强势已久的西方价值体系的合理性时,这种价值则更加凸显。

(作者系中国美术馆馆员)

白衣天使(速写) 田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