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三场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中国音协、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联主办,江苏音协、刘天华阿炳中国民族音乐基金会、苏州民族管弦乐团承办,江苏省演艺集团民族乐团演出的“2020中国江苏二胡之乡民族音乐盛典”亮相江苏大剧院音乐厅,引来好评如潮。笔者感到“民乐盛典”名不虚传,可圈可点之处颇多。具体来说可喜之处有:
讴歌时代,面向未来。以往的民乐给大多与民间婚丧喜庆、迎神赛会等风俗生活,以及宫廷典礼、宗教仪式等结合在一起,较少表现重大题材。而这次“民乐盛典”注重了时代特点。无论是开幕式开场的首曲民族管弦乐《我的祖国》 ,还是闭幕式的结尾曲《在灿烂阳光下》 ,始终围绕着爱国主义主题,讲好中国故事。像二胡与乐队《洪湖主题随想曲》 《第六二胡协奏曲“山河颂”第三乐章——颂》《蓝色星球——地球》 、民族管弦乐《凯旋》 《龙腾虎跃》 、柳琴与乐队《新疆风情二首》 、二胡独奏《陕北抒怀》 、扬琴与乐队《三峡画页》等等,一首首美妙的民乐,组合成祖国山河壮美的交响,不断回荡在音乐厅的上空。
继承传统,不忘本来。既然是“民乐盛典” ,自然就少不了民乐的经典作品。不过,这些民乐精品并非是原曲照搬,而是经过当代作曲家的改编创作。像民族管弦乐《茉莉花》 《光明行》 、古筝与乐队《寒鸦戏水》 《满江红》 、二胡齐奏《良宵》 《新赛马》 、二胡与乐队《空山鸟语》 《改进操》 、笛子与乐队《姑苏行》 《喜相逢》等。让观众在熟悉中找到惊喜感,让乐手在怀旧中奏出时代音。
汇中华民乐精英而演之。三场音乐会可以说是名家云集、名曲荟萃,众多享誉中外的顶级民乐演奏家、指挥家齐聚金陵,倾情献演,高质量的音乐会直接提升了民乐演出的层次和观众的鉴赏水平。参加演奏的江苏省演艺集团民族乐团是一支在国内颇具影响、技艺精湛、训练有素的年轻团队。参加独奏的个人来自全国著名的音乐学院,都是近年来在国际和国内乐坛有影响、有成就的演奏家和中国音乐金钟奖历届器乐金奖的获得者。
三场音乐盛会实现了曲高和众。在疫情常态化防控时期,靠三场纯民乐的音乐会,竟能引来江苏大剧院音乐厅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的反响和效果,实属不易,令人称奇。观众中有80多岁的民乐达人,也有五六岁的琴童。笔者从头看到尾,还没有发现有观众中途退场的现象。
“民乐盛典”的整体包装端庄大气,使单纯的民乐表演更具有观赏性。主创团队在演员的服装、舞台的阵容、观众的气场以及节目单等的设计包装上非常用心,收到了令人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台上台下给人一种人乐合一、观演一体的艺术美感。
苏韵流芳,彰显地方特色。江苏省是中国二胡之乡,曾经诞生过像刘天华、阿炳这样享誉海内外的民乐大师和产生过《光明行》 《二泉映月》这样的传世经典。作为压轴戏的闭幕式音乐会“苏韵流芳” ,更是精彩纷呈、惊喜不断,让人们再次领略到江苏民乐人才厚重的底蕴和江南丝竹的隽永魅力,为把民乐盛典推向高潮画上完美的句号。
当然,三场音乐会后,也有一些不满足和隐忧:
个别新创的民乐曲目听起来比较生硬、干涩。炫技鼓噪代替乐曲本身的美感,有为艺术而艺术的成分,不像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虽有民乐高手倾情表演的细节弥补,也难掩民乐作品本身的苍白和单薄。
民乐接民气、通民俗、解民忧的传统不能丢。尽管民乐对西方音乐的借鉴和吸收非常必要,但民乐作曲家还需要根植于我国丰厚的民族音乐土壤,深入到田间地头,到人民中去,向民间艺人学习,吸取营养。把中华民乐的瑰宝挖掘活化出来,使民乐自身的特色和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有一些新创乐曲的风格不中不洋,这恐怕与现今民乐创作群体大多是学院派出身有关。笔者呼吁,在民乐作曲界能有“山药蛋派”的民乐创作群体的形成和诞生。这样可以促进民乐创作流派的丰富与多元,有利于人民追求美好精神生活的多种需求。
不少演奏的曲目时间偏长,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最好是有情则长,无情则短。
总之,三场“民乐盛典”各有特点,又相得益彰。它给当代的中国民乐振兴和繁荣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它是用中国的艺术形式讲好中国故事的一次成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