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研讨会举办
诗歌会给现代生活带来更多的美、关怀和柔韧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廖琪 吴嘉仪  来源:中国艺术报

  诗境人生——叶嘉莹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研讨会日前在广东文学艺术中心举办,与会嘉宾围绕“中国古典诗词与诗教中国”“文学纪录片的美学探索”“画里画外的女性与诗性”以及该片的价值与不足等展开了细致讨论。

  广东省文联副秘书长、创作研究部主任梁少锋在致辞中介绍并肯定了古典文学研究大家叶嘉莹在古典诗词研究、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影响力与传播力,认为《掬水月在手》把叶嘉莹的个人命运与她所钟爱的中国古典诗词交织在一起,诗歌、诗人、诗教、诗意构成了“诗境人生”和“诗境光影” 。举办此次研讨会,将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乃至中国电影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电影出品人毛继鸿分享了他对影片创作的感悟,认为诗歌对于现代人的生活非常重要,诗歌会给现代生活带来更多的美、关怀和柔韧。因此,拍摄这部纪录片的作用和收获不能仅仅用金钱去衡量,文化、诗歌和创作是生活的常态,这部纪录片恰恰让人看到诗歌的日常性。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海鸥在观看此片后深受感动,认为叶嘉莹讲解古人的诗词,是在解读诗者的生命意趣,用吟诵的声音呈现诗者的生命,她也创作并吟诵自己的诗词,以呈现自己的生命。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吴晟认为,影片所展现的叶嘉莹诗境人生的悲欢离合是经过过滤净化的,表现得非常平静,却给人以震撼。广东省电影行业协会副会长刘海玲阐释了“诗境人生”之“境”的涵义。她认为,大家常用“诗意人生”概括叶嘉莹的治学与人生,但本次研讨会改用“诗境人生” ,是因为“境”乃包融着天地人时(时间、时代)直至达到圆融和谐境界的统一体。

  广东省电影行业协会秘书长郑大卫指出, 《掬水月在手》是广东参与出品的一部纪录电影,值得中外电影人关注,也值得各地观众观赏。他认为,纪录电影由于其真实性、艺术性,采用视听影像来展示、反映生活、历史和未来,给观众带来不同感受及认识的多面性。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周志强以《从“情感”到“兴感” —— 〈掬水月在手〉与沉浸式纪录片的美》为题进行视频发言。他认为,这里的“兴感”不是对人们日常生活当中已然熟悉的情感的书写,而是努力地让观众沉浸其中,从而产生特定的情感。广东省文艺研究所副研究员易文翔认为, 《掬水月在手》是一部以诗意叙事呈现传主诗境人生的诗性电影,是一部与传主气质、风格贴合的作品。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教授刘茉琳也对该片表示赞赏,认为《掬水月在手》有解诗说词不可说仍要说的味道,是追求叶嘉莹本身的诗意性和纪录片的诗意性,使叶先生本身的诗意、诗词的诗意、纪录片的诗意达到艺术同构。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盖琪则从女性和纪录片的角度对《掬水月在手》作出阐释,提出以“女性的孤独”来理解该片的题目,理解女性知识分子与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苏宏元对制片方在商业化时代的精神性追求表示敬意。在诗教方面,他认为叶嘉莹表现的诗言情、诗言志的传统诗教,具有宝贵的人性价值。广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孔令顺表示,诗和远方成为近几年民众的理想,仿佛眼前都是苟且,但叶嘉莹告诉我们,如果心里有诗,眼界自会高远,境界便会博大;如果心中无诗,即便走到远方也是苟且。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赵军认为,这次观影是一次超文本的阅读,在这个超文本中诗境人生即传统与人格的合一,正是该片所烘托出的那片“月” 。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传媒学院执行院长李贺表达了对《掬水月在手》的信心,一方面,她认为影片题材很好,叶嘉莹有着跨越百年的故事,并且依靠对古诗词的热爱而渐入佳境;另一方面,她认为叶嘉莹人性化的经历和在国内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艰辛能够击中当代年轻人的心,引起观众共鸣。佛山市艺术创作院文化与文艺理论研究部主任朱郁文指出, 《掬水月在手》让人们看到叶嘉莹的诗词情怀,看到她发自内心研学、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感。

  这部纪录片在叙事上淡化矛盾和冲突,用日常碎片化记录描绘诗情画意,追求传统美学审美趣味,这种独特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疏离了大众审美,那么它如何打开市场?在场专家也就此展开热议。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滕威指出, 《掬水月在手》是“反燃点”和“反人设”的,她反对将女性的事业和家庭分开看,赞扬叶嘉莹无论是为文为诗还是为人处事,都将人文合一的三观一以贯之。因此,她认为这部片子给人的感觉非常舒服,是用叶嘉莹的方式去拍叶嘉莹,没有给叶嘉莹一个外在的人设。资深发行人、策划人祁海认为,这部纪录片有两大亮点,一是电影与文学的结合,尤其是散文诗的结合;二是人物在中国大陆、台湾、加拿大等多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周文萍认为,这部纪录片的不足在于将叶嘉莹的一生过度净化、淡化,以至于只剩下平淡,并提出三点建议:加强故事背景、突出她的挣扎、突出她的贡献,如此才对当代人更有启发。

  广东省文艺研究所副所长卢瑜谈道, 《掬水月在手》呈现了一种“弱德之美” ,水是其中重要的审美意象,至柔却克刚,是一种身处弱势却不随波逐流的持守。她认为,“弱德之美”厚植于中国古典文学之沃土,兼融西方悲剧诗学反向扺达的力量,包含着宽广的阐释空间。此外,这部记录片在她看来是用诗意的艺术语言讲述了叶嘉莹的诗境人生,是探索艺术融合性表达的原创成果。

  此次研讨会由广东省文联指导,广东省文艺研究所、广东省影协、广东省电影行业协会、 《粤海风》杂志联合主办,广东省文联、广东省影协、电影出品方、专家学者、文艺界以及媒体界等20多位嘉宾与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