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隐贤 南宗奇峰
栏目:视点
作者:沈启鹏  来源:中国艺术报

  尤无曲老先生离开我们已有14个年头了,可我总觉得他还在。他在“后素斋”练字习书、泼墨挥毫、吟诵炼句。他在“光朗堂”曲园盆景间修枝浇水。我总觉得他还在,在黄山胜境里,拄着拐杖朝一座高峰攀登,渐渐地忽隐忽现于群峰云雾之中,我仿佛觉得他就是一座山。应当说,他是“中国美术南通现象”里的一座高峰,也是中国南宗山水画史上的一座奇峰。

  记得2019年11月,南通博物苑举办了尤其伟生平展,轰动一时。今天又举办尤其侃艺术展,定会再次掀起尤无曲热。兄弟俩情谊深长,他们同为尤家的杰出代表,我想,尤氏家族“格物致知,守文游艺”的文化现象,应是江海文化、南通近代史中值得研究的重要个案。在纪念尤无曲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我们应当提出并回答“尤无曲艺术的当代启示是什么? ”这个学术命题。我想到三点:

  感悟尤无曲的一生,“人淡如菊”是他终生恪守的人生操守和精神写照。“人淡如菊”形容人的品行、性格像菊花一样淡定与执着。这样的淡,淡在荣辱之外,淡在名利之外,淡在诱惑之外。这样的淡,能在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中,排除纷扰、洞察世事、谢绝繁华、回归简朴。其实古人早就悟出,淡泊可明志,虚静能致远,返璞便归真。因为有了这样淡定的人生操守,才让尤无曲在几十年的隐逸中,保持了顽强的坚守力,从而获取了丰沛的汲取力,发挥了超人的创造力。我们文艺家特别是画家,应当从尤无曲的品格、境界中获得更多的启示。

  感悟尤无曲的艺术,“笔墨水融”是他艺术实践的独特创造和杰出贡献。新时期,关于中国画的笔墨之争从未停歇。从李小山的“穷途末路”论到李可染的“东方既白” ,从吴冠中的“笔墨等于零”到张仃的“守住中国画的底线” ,这是中西文化碰撞在中国画领域的必然反映,林风眠、徐悲鸿、潘天寿都有各自的主张和实践。尤无曲以他毕生努力,做出了他的回答。纵观尤无曲的一生,经历了对传统绘画技法的全面学习和修炼,将诗、书、画、印与琴棋、太极、园艺熔为一炉, 70岁开始泼墨变法, 80岁以后从心所欲渐入化境。世纪之交时创立“笔墨水融”说,将中国画用水理论和实践推到一个新高度。

  尤无曲说过,“一个艺术家要在历史上留下来,需要经历500年的被选择” 。不善言辞的“钝翁”尤老,以陈半丁老师闲章印句“上下千年”为自己的高远目标,甘当一名从实处下功夫的苦行僧,终于大器晚成,修成正果。我想,这是最可靠的大智慧。

  感悟光朗堂艺术馆走过的历程,“家国情怀”是尤无曲后代子孙文化自觉的责任担当。我也曾为推荐尤无曲到香港《文汇报》做了一些努力,但远远不够。自2000年起,高兴地看到尤无曲的子孙们将推介、传承尤无曲艺术的工作稳步推开:从北京评论家朱京生的一封信开始,在南通市博物苑、江苏省美术馆办展,在多个报刊介绍,荣宝斋出版多种画谱,河北出版社出版巨匠系列画集等等。这一系列工作既是尤无曲后人对老人最大的尽孝,同时也为南通文艺界、文化界作出的重要贡献。

  尤其让人高兴的是,尤无曲的后人举全家之力创办了纯公益性民营艺术机构光朗堂艺术馆。建馆10年以来做了七八十场展览,接待了数万海内外观众。同时做画笺、艺术瓷、艺术书店和微信交流群,成为浓缩老南通“乡愁”的一方净土、传播中华文化的平台。这些已远远超出家族亲情的范畴,而体现出可贵的文化自觉和社会担当。

夏山飞瀑 尤无曲

  【相关链接】

尤无曲诞辰110周年艺术展开展

  本报讯 9月18日至10月25日,由南通博物苑、南通光朗堂尤无曲艺术馆主办,南通书法国画研究院、南通文化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协办的“人淡如菊笔墨水融——纪念尤无曲诞辰110周年艺术大展”在南通博物苑新展馆举办。

  展览展出尤无曲代表作68幅,展品形式多样,有条屏、册页、手卷等,呈现了画家尤无曲在诗书画印以及园艺等诸多领域的不凡成就,展示了这位生于南通、外出游学后又回到南通,经历不同历史时期,受到南北不同地域文化影响的画家90余年的艺术人生。

(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