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先农坛开镰庆丰收
栏目:现场
作者:本报记者 陈思静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丰——收——啰——,开——镰——啰——”伴随着铿锵有力的口号,北京先农坛内一片高粱地正式开镰。9月5日,为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坐落于先农坛内的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举办以“岁稔年丰黍稷香·重农固本国运昌”为主题的秋收仪式,带领公众共同体验丰收的喜悦,领会农耕文化内涵。

  北京先农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 ,原名“山川坛” ,大体格局形成于明嘉靖年间,清乾隆时期经历较大规模重修,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先农神和举行亲耕耤田典礼的地方。先农坛耤田是明、清两代皇帝扶犁亲耕表率臣民之地,面积约为800平方米,是祭祀先农耕耤典礼仪式的核心,该处遗址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价值。一亩三分地是北京先农坛农耕文化的核心体现区,是中国古代天子亲耕农田“以为天下先”的耤田礼活动区,如今这里种上了沉甸甸的高粱。

  当天, 10组学生家庭在秋收仪式后下田体验了秋收。“小心!不好割,慢慢使劲! ”在一旁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学生弯腰拿起镰刀,小心翼翼地朝高粱杆割去。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体验,甚至有学生感叹, “原来高粱长这样” 。

  除了下田收割,主办方还组织志愿者为学生讲解明清时期皇帝祭祀先农耕耤典礼仪式。 “皇帝亲耕讲究‘三推三返’ ,就是在田里往返三个来回。这边这个台就是清代皇帝亲耕后,观看王公大臣及农夫等终亩的专用看台” ,志愿者指着耤田北侧的观耕台讲道:“这个台建得非常有特色,下面雕刻有龙,龙的身上缠着绿色藻草叶图案,这种形式是很少见的。 ”如此详细的讲解让同学们对中国古代农耕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值得一提的是,现场还设置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互动活动,包括农作图鉴展览、傩戏卓彩、彩陶泥塑、团花剪纸、造纸花艺、纸印作画等非遗文化体验互动,以及春收秋种、丰收采摘、农夫果园、画印秋田等传统文化体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