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书法,我是个门外汉。曾有过一点点习字的经历,但因处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无师可从,只好闭门造车,所以始终不得要领,难有长进。现在偶尔也糊弄几笔,却每每眼高手低。
好在我认识几个书法界的朋友,加上我爱人曾经开过一家经营文房四宝的门店,我便有了与笔墨纸砚打交道的方便,“近墨者黑” ,于是也就有了重温书法的机会。
书法的起源不去说它,大概从使用毛笔开始,书法才有了质的飞跃。古人用毛笔,是没有选择的选择,笔墨纸砚不分家,只要专意,每日伸手可得,所以精于此道者多。今人则不同,笔的种类五花八门,不时地换一换笔,这样,写毛笔字也就成了严格意义上的“古为今用” ,所以当下要想成为书法大家,非下一番苦功不可。
如欲练好字,固然要在字上做文章。但这远远不够。倘若书法止境于字,书法便无真正的魅力可言了。我看过一份资料,说是从书法美学的角度来考察,书法艺术大致经历了八种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转变,即汉人尚气、魏晋尚韵、南北尚神、隋唐尚法、宋人尚意、元人尚志、明人尚趣、清人尚朴。那么现代呢?资料上没说,我看似乎不需要急于作答。瞧,好名词都用到了古人身上,直把今人逼上了穷途末路。也别悲观,我渐渐看出了破绽。气也罢,神也罢,趣也罢,朴也罢,不过是就字论字而已,真正的书法,恐怕不仅仅是书法本身。
我想到了“字外功夫” ,就犹如人们所强调的“诗外功夫”一样。一幅书法作品其实是一个人秉性和修养的呈观,字里行间,无意中透露着一些与字有关或者无关的东西。我这人有点偏激,喜欢感情用事,往往是先看人品,再看作品。人品不好,作品再好,也绝不浪费视力。据说秦桧的字写得好,为什么没有流传开来?其中的原因不用我饶舌,早已是妇孺皆知。我听过一个字画收藏者的话,可谓痛快淋漓,他说:“如果发现某某人品不好,我会毫不犹豫把他(她)的字画从自家的墙上扯下来,烧掉。 ”
当然,人品的好坏不能沉浮于某一件小事以至鸡毛蒜皮。谁都会有一点小毛病,改了就是大幸,就是大美了。何况从发展的眼光看,人品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历经是非曲直,直到盖棺定论。从这一点说,注重人品不仅仅是对书法家,也是对每一个人伴随一生的提醒。
对于各路书家来说,“字外功夫”的科目比较多,譬如学一点声韵学就很必要。所谓声韵,无非对仗、粘连、平仄、押韵之类。这也是汉字的优势之所在。汉字之美,书家多能深察三昧。正是古人对汉字的精通,才为我们树立了书法的典范。大凡书法巨擘,对声韵学的掌握都非常娴熟,几近信手拈来,左右逢源。苏东坡、郑板桥、鲁迅、毛泽东,以及当代的沈鹏,等等,他们都能做到诗书俱佳,使两者相得益彰。从他们的书法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气韵的张扬、神韵的流动。那么,当今书坛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恕我直言,许多书家,尤其是年轻书家,包括书法爱好者,对声韵的忽略,显得有点儿顾此失彼。不懂声韵,一味地写呀写,很可能作品因一字不合平仄对仗而大为减色,甚至成为“败书” 。
学一点声韵知识,懂一点诗词联赋,即便是尚未达到独立创作的水平,而索章摘句就有了选择的尺度与把握了。也许久而久之,你也会自然进入到一种“出口成章”的境界。如果是这样,则不妨记录下来并付诸笔墨。有字自心中出,不亦乐乎!
补上声韵学这一课吧,哪怕搁笔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