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文化遗产事业还需全社会共同参与
作者:本刊记者 云菲  来源:中国艺术报

单霁翔近照

  他是一名文物工作者,多年来不遗余力地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而不懈耕耘,每年“两会”他也是提案大户,其观点往往成为媒体聚焦所在,由于在相关工作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他还获得了由美国规划协会颁发的“2005年规划事业杰出人物奖”,这就是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党的十七大即将召开之际,作为十七大代表的单霁翔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文物普查是期待已久的心愿

  记者:5年来,国家在文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回顾过去5年的成绩,哪些感到记忆深刻?

  单霁翔:过去5年,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可圈可点。文物立法,奠基之业。5年来,立法数量之多、质量之高、速度之快,创下了我国文物立法史之最。目前,以《文物保护法》为核心,以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主体,以地方性法规为基础的法律体系框架已经搭成。这些“尚方宝剑”将给我国文物撑起一把“保护伞”,文化遗产事业初步跨入有法可依的良性轨道。立法的同时也在健全机构,强化执法。全国各地已有省级文物行政执法专兼职机构29个,连续3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文物行政执法专项督察,并与相关部门配合,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双边合作,共同打击文物走私、犯罪活动,初步扭转了文物保护的被动局面。

  文物对外合作与交流也是一个重点。目前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在逐步提升,全国80座大型博物馆正在新建、改建和扩建,中小型博物馆、行业博物馆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逐渐成为公众汲取文化科学知识、文化休闲与旅游消费的上佳选择。而文物展览作为“外交使者”、“国家名片”,已成为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一大亮点,文物外事工作已融入国家外交的大局。此外,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一些重大科技工程和攻关项目的上马,多项技术难题的攻克,也为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记者:近期您最关注的工作是什么?

  单霁翔:目前我最关注的当然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了。2007年4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全面启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目前普查工作正在按照国务院通知的要求,平稳有序地全面推进。

  记者:有报道说,做一次文物普查、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维护国家文物安全是您“十一五”期间的3个愿望。可以说您其中的一个愿望正在实现过程中,那么对于这次历时5年的大工程您寄予了怎样的希望?

  单霁翔:只有摸清家底才能使文化遗产得到更为有效和更为妥善的保护。目前,全国博物馆一级文物藏品建档、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国保”单位记录档案备案和保护状况调研等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而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就成为了全国文物工作者期待已久的心愿。作为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普查是未来5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头戏”。文物普查是提升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确保我国文化遗产安全的一项战略性举措。我们要把这次全国文物普查作为提高全国文物系统能力建设的一次大练兵,作为增强各级政府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一次大培训,作为动员全社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次大宣传。

  遗址保护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记者:您一直在积极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尤其是大遗址保护,比如长城立法、大运河“申遗”、对工业遗迹的关注等,您为何对遗址保护情有独钟?

  单霁翔:遗址保护是文物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近年来,在“申遗热”逐步升温,国人心理期待越来越高,而申报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高句丽遗址、澳门历史城区、殷墟、开平碉楼等项目相继申报世界遗产成功,实属难得。而且我们已经打响了两场“会战”,作为现代文明工程的标志,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的文物保护,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广大文物工作者全国一盘棋,一声令下,全面参与,先后有100多支队伍加入,确保了国家重大基本建设项目的顺利施工。应该说,这些大动作、大工程,对于民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热潮的兴起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几年来,在陕西宝鸡地区连续上演12起农民“护宝”的故事;在贵州省黎平县地坪乡涌现出广大干部群众,保护“国宝”单位地坪风雨桥的壮举,正说明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在逐步深入人心。

  记者:您认为遗址保护的最佳思路是什么?

  单霁翔:我们已经出台了几项措施。一是以重大工程为龙头,切实抓好地面文物的维护、修缮工作。西藏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重点文物保护主体工程进入收尾阶段,大昭寺等十大维修项目、北京故宫、应县木塔、云岗石窟等重点修缮、整治工程相继展开。二是大遗址保护工程的启动。《“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和100处国家重点大遗址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全面启动,丝绸之路(新疆段)、西安和洛阳地区大遗址、大运河等重点示范项目稳步实施。还有就是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管理,重新设定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落实《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完善世界文化遗产管理机制。

  保护文化遗产是“人文奥运”应有之意

  记者:美国规划协会曾授予您“ 2005年规划事业杰出人物奖”,高度赞扬了您多年来在中国城市规划特别是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出的不懈努力。作为一名建筑师和注册城市规划师,20多年来您始终从事城市规划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工作。请谈谈城市规划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

  单霁翔:获奖不仅是对我个人多年从事城市规划工作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肯定,更是这个越来越多地参与中国城市规划的专业组织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理解和支持。

  我一直认为城市规划和文化遗产保护是不可分割的,有着广泛、良好的互动关系。城市规划是一项前瞻性、综合性和战略性很强的工作,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对于文化遗产的生存关系重大,而每一处文化遗产的兴衰又都与广大民众的长远利益息息相关,文化遗产保护不是一项简单的、短期性的修建行为,而是高层次的、长久性的文化活动。一方面,文化遗产保护需要通过城市规划将其理念贯彻到城市建设的各个层面,使更多的文化遗产得到应有保护;另一方面,城市规划也需要通过实施文化遗产保护使自身得以完善并达到应有高度,实现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根本目的。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对于今天的城市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长期的工作实践使我还认识到,城市现代化不仅仅意味着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且要求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如果我们在历史性城市的规划中,充分考虑到城市的文化特点,将文化遗产和城市特色作为城市形象的基础,那么文化遗产就不再被看作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城市中无可替代的重要财富,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和动力。

  记者:2008年北京奥运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您认为如何能够以奥运为契机,更好地进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宣传?

  单霁翔:2008年北京奥运会既是一个体育的盛会,更是一个人文的盛会。保护文化遗产,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和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是“人文奥运”的应有之意。

  为迎接奥运,各级政府和文物保护部门一直在积极准备。国家文物局制定了文物系统奥运会前对外文化宣传活动计划。这一系列活动,不仅能体现“人文奥运”精神,而且能更好地保护一些重要文物景观,有利于充分展现古都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好地推进博物馆“三贴近”及展示服务功能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