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点与期待
——读张鸿飞的工笔画新作《转场》有感
张鸿飞
1950年生,吉林省伊通人。1977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专职创作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作品荣获全国第七届美展铜奖、第九届美展银奖、庆祝建党七十周年全国美展银奖、首届关山月中国画创作奖、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国际美展金奖、第三届全国年画评奖三等奖、中华扇面艺术展金奖。
作品还入选百年中国画大展,1997年被中国文联、中国美协评为中国画坛百杰。出版有《鸿飞工笔》、《张鸿飞现代工笔画选》。
画家张鸿飞近日完成了一件大幅工笔画《转场》,绢本,铁线勾勒,多次矾染,以精湛的中国传统绘画方法绘制完成。
画面气氛祥和凝重,作品表现的是新疆牧民在换季时,一家人准备从已经浸透了生活激情的场地转移到一个充满期待的地方,上路之前家中老主人和小主人正在向这个熟悉的牧场告别时的情景。画家对每个艺术形象都做了认真细腻的描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老主人的塑造,他们作为生活的主宰,久经风霜,转场是生活的一个自然过程,他们坚守自己的使命,要使生活得到保障,为下一代创造更好的健康成长的环境,维护一家人特别是孩子们神圣的精神家园。所以,当那位老奶奶看到家中的“小公主”还沉浸在对这块布满感情的土地的留恋之中,并不急于催促上路。她知道,懂得留恋是孩子们珍贵的财富,让幼小的心灵中拥有美好幸福的记忆,会更加珍惜生活。自己不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吗?她深情地看着自家的“小公主”,不去打扰,因为她相信,对孩子来说他们拥有未来,无限的憧憬会吸引他们走上创造之路,而深情的回望,必须尊重。她眼里充满了爱,充满了自慰,充满了期待。老奶奶的这种心态刻画深入,富有力度,尽管画家把她安排在一个很不显眼的地方,但却成为这件作品精神境界的重要支点。
张鸿飞性情禀挚,创作谨严其内,在工笔画创作上总是要求自己深思熟虑,才能吐语惊人。这幅画构思多年,资料丰富,却一直没有动手,就是在等待一个恰当的心理时机。一种创作冲动终于在今年春花杂放的季节里酝酿出现,很快在一个月内创作完成。
这两年,张鸿飞从吉林调到北京工作,生活的经历又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化衍进阶段。他对故地仍有无限的留恋,对新的工作与创作环境亦须尽快适应,以便集中精力把想做要做的事做深做精。
此外,近年来,张鸿飞在创作取向上也进行调整,加强了写意人物画创作,一方面以此丰富工笔的创作手法,一方面积累和深化对水墨情韵的认识。计划中,他还要创作一些大幅工笔画作品,把他自己一再炉锤过的重点题材重新画过,在自己最成熟的年龄段创作出一些更成熟的作品。那么, 《转场》的创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当然,这件作品并不是前一阶段的总结,也不是后期发展的开端,但它是必不可少的贯通,是思想和变革中的一个重要成果。
可以说,张鸿飞对这幅作品的期待,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
如,强化整体与局部的协调。张鸿飞素有创作大幅作品的掌控能力,在创作这件作品时依然不放松,思考的重点仍在完善作品的整体感,在绘制过程中一直对各个局部做着必要的调整,达到满意效果为止;又如,让画面饱和的色调与色彩个性相适应。可以说他的工笔画色彩、色调已具强烈的符号特征,在这幅作品中既要保持色相的独立个性,又要减弱色度之间的对比关系,让丰富性统一在浑厚之中,这是有一定难度的。他不去刻意渲染色彩的绚丽,而是以平和心态来创造更本然的境界。从“小公主”红色衣服的晕染,就可以看出画家让浓烈的朱砂变得轻柔平静,应和着画面整体的雍容、优雅和厚重;亦如,用线上轻灵与庄重相配合。他不把线与线之间结合得很严实,此线与彼线之间留出适当的接口,就会“透气”。当这种衔接与晕染结合后,有利于人物与背景融合为一体。这种轻灵也不是线条随意游走,而是在庄重品质中得到控制;另如,加强作品主题与情节的组合。他在主题性创作上颇有功力,尤精于古典仕女和少数民族题材,善于凝练主题,擅长铺展情节,画面上每一个人或物的布局都要强化与主题和情节相契合,从而加强了作品的精神性;再如,加强作品的品位和品相的营造。作品品位的追求及营造作品的终极品相,是画家长期创作思考的积累,要下大功夫,尤其是作品的品相涉及到画家的构思、技艺、修养、环境等各个方面,画家就要充分认识每一个方面的重要因素,并体现在作品中,作品的艺术性自然得到提升。这正是张鸿飞近一时期思考最多的问题,在这件作品中也得到了体现。
张鸿飞以至诚努力打造着完美的艺术作品,我们有理由相信《转场》会成为他继续推出优秀工笔画作品的一个重要“支点”。
转场
秋猎图
晨鸣
帕米尔九月
黄河源
渔舟唱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