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名家绘制“小人书”
栏目:推介
作者:曾强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连环画《广陵散》之一 邵梦龙 绘

  我惊讶地发现人民美术出版社最近接连发出两本连环画片段,一册是蒲松龄《聊斋志异》里的故事《蟋蟀》 ,另一册是讲述魏晋“竹林七贤”中关于嵇康的《广陵散》 。其中图画既不是“小人书”常见的线描、素描、水彩、木刻、漫画或影视图片等方式,也不是当下流行的电脑绘制的卡通人物形象,而是一幅幅精美绝伦甚至可以到达收藏级别的传统水墨中国画,而且作者还是已经75岁高龄的画家邵梦龙。

  邵梦龙曾被誉为“一代神童”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的书画作品就经常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 《中国少年报》等媒体上发表。1962年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新闻专题片《金石书画》 ,联袂介绍少年邵梦龙和艺术巨匠石鲁。邵梦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创作了极富家国情怀、历史文化和人格魅力的《苏武牧羊》 《画魂》 《神拳扬威》 《周总理的故事》 《邯郸之战》 《爱因斯坦》等20余本“小人书” ,反响很大。其时,他与冯远、陈全胜等画家都是经常交流连环画创作的好友,他们同王叔晖、顾炳鑫、刘继卣、戴敦邦、程十发、刘旦宅、贺友直、华三川等众多优秀画家一起,为繁荣我国连环画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这些“小人书”极大地丰富了当时百姓、特别是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对历史文化的传播和时代精神的弘扬都起到了积极而十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人人争看“小人书”的时代风尚,也成为了一道全民阅读的最美丽风景。

  “小人书”在上世纪30年代在我国兴起以后,画家丰子恺、叶浅予、张乐平、丁聪、赵宏本、张光宇、沈曼云等陆续投入其中。丰子恺通过“小人书”试图“要沟通文学与绘画的关系” 。叶浅予则画出了“三十年代的上海世相图” ……新中国成立后,更多名画家通过凝练的故事情节、娴熟的绘画技法、精湛的艺术表现、经典的人物刻画,绘制了许许多多精美的“小人书” ,成为人民群众最喜爱也最普及的雅俗共赏的精神读物。如今,“小人书”逐渐在市场隐退,却又成为了收藏家争相收藏的重要艺术品。

连环画《广陵散》之二 邵梦龙 绘

  随着文化艺术市场的多元化,特别是电视、手机的普及,连环画市场日渐式微,画家们基本都放弃了连环画创作,邵梦龙也把重点放在了画人物画上,但他的人物画往往融入自己的精神寄托和历史文化元素,特别注重创新法度与画家自我气质的弥合,创作了一批他所喜爱敬仰的艺术大家、基层百姓和伟人形象的画作。当然,他对所画人物的选择也极为苛刻:品行不端、成绩不斐、相貌不合画意者均不能入列。在此期间,邵梦龙先后出版了《邵梦龙国画艺术》 《邵梦龙画选》 《水墨生涯》 《人物头像画法》和《手的艺术》等10多本绘画书籍及美术理论专著。特别是《手的艺术》 ,是目前美术界对手论述最为细致、全面、专业的一部画著。他的人物画一般采用大写意手法,选取观众不易见识的“上帝”视角,删繁就简,有的放矢,最大程度地展示出所绘人物之魅力,展示出艺术之韵味,也展示出生命之真谛。他的画,一笔一划、逸笔草草,具象而又意象,生动而又凝重,鲜活而又古朴,是人物但更像大地,或者似大地的某一部分。它们静穆着也澎湃着,回旋着也蕴藉着,它们把艺术展示成了人生、展示成了历史,也展示出了我们苍莽浑厚博大精深的民族之魂。因此有专家评价,“邵先生在吸收借鉴了中外古今肖像画的基础上,自辟蹊径,开了一代新风” 。

  但就在人们都以为“小人书”已经成为历史的时候,邵梦龙却又重新开始绘画“小人书”了。他的两本“小人书” ,一本一种绘画特色。 《蟋蟀》完全采用他最擅长的中国画大写意风格,注重传神写照,注重弘扬国画精神; 《广陵散》则是在连环画传统线描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契入颇有怀旧意味的淡墨绿色点面,斑驳而又神秘,顿生古意。邵梦龙曾豪言:“老夫只画300年以后还让人能记住的画。 ”无疑,他画画的目的就是要留给后人、留给历史——包括他画的这些重点给青少年看的“小人书” 。

  邵梦龙以一位老艺术家的良心和个人魅力重启绘制“小人书” ,通过娴熟的线条、墨色和结构,为青少年展示中国画的经典魅力;他用简约、大气和高雅的画风,着力启蒙青少年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他“于墨海中,立定精神” ,不仅显示出一位艺术家的责任和担当,尤其散逸出一种清新而澎湃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之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