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是公民身份的法定证件。身份证并非今天的产物,古已有之。 《中国人口通史》载:“ 《周礼·秋官》 :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人口的管理模式,对三代以前的人口管理《帝王世纪》 《通典》皆有记录。西周时期, 《中国人口通史》引:“ 《国语·周语》说:‘宣王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仲山父谏曰:民不可料也,夫古者不料民而知其少多,司民协孤终,司商协民姓,司徒协军旅,司寇协奸,牧协职,工协革,场协入,廪协出,是则少多、死生、出入、往来皆可知也。 ’ ”可知那时对人口的分类登记和出入往来皆有严密的管控措施。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就发明了照身帖。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编的《珍宝》一书中,即附有大秦照身帖。照身帖由官府发放,是一块打磨光滑细密的竹板,上面刻有持有人的头像和籍贯信息,下面有编号,入秦国者,必须持有此帖,否则不予入境。照身帖应该是最原始的身份证了。隋唐时期官员持有类似身份的“鱼符” ,上面刻有官员姓名、任职衙门及官居品级等。明代改用“牙牌” ,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职务、履历以及所在的衙门。清代多称“腰牌” ,上面有“姓名”“年龄”“单位”“职业”“官衔”等,虽不具普遍性,但已经与现代意义上的身份证非常接近了。我们现在的身份证,专家说有多处错误, “份”字的使用也是一直都有争议的问题。至于是用“分”还是用“份” ,首先通过两个字的辨析认知各字的本义和职责。
“分”字。商周时期至楷书书写时代,字形演变不大。 《说文》 :“别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 ”其本义是分开、分割。由分开引申出分配、分担、分解、分支等义。表示成分、缘分、身分时读fèn。
“份”字。 《字源》 :“份,读bīn。形声字。《说文》 :‘文質僣(备)也。从人分聲。 《論語》曰:‘文質份份。 ’彬,古文‘份’ 。‘份’是篆文,‘彬’是古文,二字是古今异义。现代汉字借‘份’表示一份、股份、部分之‘份’ ,读fèn,份份只用‘彬彬’记写。 ” 《段注》 :“俗份作斌,取文武相半意。 ”
“份” ,古代字书皆作古文“彬” 。如《字汇》 :“卑民切,音宾。份份与彬彬同。 ” 《正字通》 :“同彬。说文份,文质彬备也。徐铉曰:俗作斌非。 ”
从两个字的字义和源流来看,写作身分时,“分”是本字,“份”是后期的假借字。文质兼备之义由“彬”来表示,“份”则表示由“分”分出来的一部分含义,历史上表示身份则一直是用“分” 。例如:
《重编国语辞典》 :“法定证明国民身分的证件,如国民身分证。 ”
《辞海》 :“身分,亦作‘身份’ 。人的出身、地位或资格。 ”
《辞源》 :“身分,人在社会上的地位,资历等统称为身分。 ”
《国语小词典》 :“表示名位、权利、义务等的范围、限度。如,身分、名分、本分。整体中的局部,如,部分。 ”
《中华大字典》 :“分,名分也。 《礼·礼运》 :‘礼达而分定。 ’ ”
《故训汇纂》 :“分,名分。 ”
《中文大辞典》 :“凡人在社会上之地位,法律上之资格,统谓之身分。如官吏之身分,家长之身分等。 《宋书·王僧达传》 :退省身分。 《颜氏家训·省事》 :未尝一言与时人论身分也。 ”
《汉字源流字典》 :“份,近代借用以表示由‘分’分化出的一类的含义……又特指地位,派头,地步:身份,跌份儿,落到这份儿上。 ”
《王力古汉语字典》 :“份同彬。 《说文》 :‘文质备也’ 。古代身分借用‘分’ 。如: 《红楼梦》第四七回:‘不知他身分的人,都误认作优伶一类。 ’ 《礼记·礼运》 :‘男有分,女有归。 ’ ”
《古字通假会典·分字声系》 :“份与彬,《说文》 :‘份,古文作彬’ 。 《论语·雍也》 :‘文质彬彬。 ’ 《说文·人部》引彬作份。份与赋《玉篇文部》 :‘斌,文质皃。亦作份斌。 ’ ”
古字无“份”字,“份”为彬字异写,通“斌” 。“分”“份”不是古今字,二字不通。古代身分皆作“分” 。“份”字因为人字旁的缘故,近代借“份”作“分”的一部分含义,用作名词,做整体的一部分,指年份、身份等。身分证由此写为身份证。以“分”自居,成为事实。正如《诗经·召南·鹊巢》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是所谓鸠占鹊巢,时人已无可奈何也。
近现代对“份”这类字本义的改变,假借它用,值得商榷。当然,文字是流动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但都是在合理的使用中自然演变的。中华文化数千年来之所以没有间断,文字居功甚伟,文字在历史上的一惯性,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些字在使用中可以约定俗成,但“分”和“份”却是有着完全不同含义的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