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画成为双坑村的新起点
“五一”前夕,获知古田县黄田镇双坑村入选《2019年度福建省乡村振兴重点特色乡(镇) 、实绩突出村(含备选)名单》 ,由衷地让人高兴。双坑村是福建省美协油画写生创作基地所在地,也是2019年福建省美协开展文艺扶贫、新文艺群体工作重点基层单位,那些用手中的画笔改写村庄与个人命运的农民和他们身上发生的鲜活故事,以及由福建省美协派驻双坑参加帮扶的画家们不辞辛苦、悉心辅导的场景,宛如彩色之翼,翩跹眼前。
移民村:缺地不缺志
古田县双坑村是典型的移民村。1990年,为了水口水电站库区的建设,举村从闽江南岸迁至北岸。搬迁后的双坑仅剩耕地770亩,一个4200多人的村子人均耕地不足0 . 2亩。上山种竹,挖笋卖钱;下水养殖,鱼虾养家……村民们把能利用的水土资源都利用上了,总算解决了搬迁后的生存问题。可满怀憧憬的双坑村民并不满足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们还有一个更加绚丽的梦想。
在照相机还不普及、往返照相馆还不便利的时候,双坑的一些村民靠祖传的画人像技艺为乡里乡亲画像谋生。因古田处于外福铁路的必经之地,一些视野宽广、敢于闯荡的双坑人靠这一技之长走出了双坑、走出了古田。林秋儿、黄文清、何美金等就是凭借扎实的绘画功底较早走出双坑的“弄潮儿” 。他们最初的落脚地选择在闽南的泉州、厦门一带,那里的香港画商长期收购油画并从香港出口到欧美。这些出口订单让他们的画技有了用武之地,也为他们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成为最早富起来的双坑人。
1992年,黄文清索性从广东回到家乡,把外面的订单带回双坑制作,并开门办学,手把手传授油画技艺。对有潜质的学生,他不但不收学费,还支付一定的费用。依靠这样的师徒传承,双坑人在致富路上打开了“人从众”模式,并影响和带动了周边乡镇的发展。目前,林秋儿、黄文清、黄行荣带出的300余位学生活跃在省内外的画廊和工作室。双坑油画村虽然远不如深圳大芬村、厦门乌石浦的规模和名气,但在没有外来资本运营的背景下,村民们扬油画技能之长,避土地欠缺之短,主动出门“取经” 、挖掘内生动力,在20多年前就走上富裕之路。2010年前后,出口欧美、中东的商品油画的年产值已经达到千万,最高时达到4000万元,令业界赞叹不已。
破瓶颈:好风凭借力
2019年7月,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福建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福建省美协主席王来文到双坑村进行实地调研,对双坑村农民油画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了解到:近年商品油画出口订单锐减,从业人员数量的增加及生产生活成本的提高,使得画师们面临着价格的竞争和销路的减少等多重压力。如何加强对这部分从业人员的引导和扶持,被提到各级美协的工作日程上来。
针对双坑画师们的迫切愿望,王来文要求福建省美协秘书处立即在思想引领、专业指导、发展会员、志愿服务、加强交流等各方面落实具体举措,助力双坑油画的可持续发展。2019年10月15日,福建省美协双坑村油画写生创作基地成立。福建省画院名誉院长、省美协油画艺委会副主任孙志纯,福建省美协油画艺委会委员、油画家陈明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王裕亮,福建省画院专职画师冯巍等都成了双坑村的“编外教师” 。
通过名家的理论授课和现场创作示范,双坑画师的艺术素养和创作水平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并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黄文清、何美金在福建省美协和厦门市文联举办的“新文艺群体原创油画作品专题展”中分别取得优秀和入展的好成绩,在宁德市美协的大力推荐下,二人均成为省美协会员。年轻的吴锦辉、黄中华从小接受熏陶,喜爱绘画,分别考入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和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继续为家乡培养新生力量。吴祥胜、黄秉平、林京东等一批年轻画师,在继续承接国内外油画订单之余,投身墙画绘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发挥智慧和才干。
古田县利洋村的墙画是双坑创野油画艺术中心承接的墙画“第一单” 。数尺画布变为十数米高的建筑外墙,在梯子和架子之间爬上爬下,以及颜料和工具的转换,都为画师们带来不小的挑战。擅“借他山之石以攻玉”的双坑人为此提前设计、精心准备,如期完成任务。一棵棵挂满果实的柿子树,意寓事事如意,一片片金灿灿的稻田,承载丰收喜悦,色彩明快又接地气的画面在“古田县利洋村首届柿子丰收节”上惊艳亮相,给四方来宾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成为双坑油画打开墙画市场的新起点。此后,古田县的桃溪村、坂中村等村干部纷纷找到黄文清带领的墙画绘制团队,邀请他们参与村容村貌的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对双坑油画人而言,墙画绘制已不仅是新的谋生手段,更是传播精神文明的载体。他们不但“敢吃外来的螃蟹” ,更能将其形式化为我用,传承自己的文化基因。正因如此,在千年古村桃溪村的七保书院外墙上,出现与书院文化吻合的朱子家训和尊师重教题材的画面,虽然使用的是丙烯材料,但融合了中国画水墨技法,清雅简洁,与周边环境相互协调、相映生辉。闲暇时间,当地村民喜欢带着晚辈到这里看图讲故事,孩子的启蒙教育在一幅幅彩绘典故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着。这份“但守桑梓依枌榆”的情怀,也让他们的订单源源不断,排满了全年的计划。
志愿者:美丽的守望
吴祥芳是双坑村的一位70后,高中毕业后拜师学画,年轻时也曾经到深圳闯荡,在深圳遇到她人生的另一半后回到了福建。饮水思源,当看到双坑越来越多的家长渴望让子女学习绘画后,在亲友的支持和鼓励下,她和几位年轻画师扛起了志愿者的身份,为双坑村少儿办起了公益美术班。每个周末, 40多个孩子在家门口就能参加免费的绘画班,比城里的孩子还幸福。
吴祥芳虽然嫁到了福州长乐,但她依然每个周末返回双坑为孩子们上课,一路换乘火车汽车,单程时间都要花去1个多小时。对这份不但花时间甚至贴路费的额外工作,她始终满怀激情、无怨无悔,她的坚持不仅是对家乡的热爱,更是在孩子们身上寄托了双坑油画未来的希望,她要做“麦田的守望者” 。
作为移民村,双坑虽然无法在当下的土地回溯更多的历史,但她正给自己一个高起点的未来。由于油画产业的兴旺和不断有人前来采风创作,越来越多的双坑外出务工人员选择回乡创业。
最近的一次写生活动中,临时需要板凳支撑画架,双坑油画产业协会副会长何美金让一位同乡到她位于双坑桥边的家中帮忙取。同乡骑着电动车一溜烟地就去了,我笑问,你是不是忘给人家你的家门钥匙了?她居然说,家中的门基本不用上锁,随时进出,还自豪地补充了一句:“我们双坑家家富裕,没有小偷。 ”一个数千人口的山村,几近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对生活在钢筋水泥单元房的城里人来说,感觉既不可思议,也羡慕不已。
“谁识仙家归路,桃花流水渔舟” ,古诗似乎早就为现代的双坑村描绘了她的从容与美丽。